遺尿又稱尿床,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癥。多見于10歲以下的兒童。夜間遺尿的兒童中,男孩是女孩的2倍,且有明顯的家族傾向。遺尿可分為原發性遺尿和繼發性遺尿兩種,前者是指持續的或持久的遺尿,其間控制排尿的時期從未超過1年;后者是指4,JL控制排尿至少1年,但繼后又出現遺尿。未經治療的遺尿癥,每年有15%的兒童自行緩解。即使到成年人也還有1% ~2%的人患遺尿癥。本病大多病程長,或反復發作,重癥病例白天睡眠中也會發生遺尿,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與生長發育。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男l6例,女14例,年齡最小的3歲,最大13歲,療程最短2個月,最長1年。
1.2診斷標準?
(1)發病年齡在3歲以上,頻作遺尿,或至5歲以上,仍較常遺尿。
(2)睡眠較深,不易喚醒,每夜或隔幾天發生尿床,甚則1夜尿床數次。
(3)小便常規及尿培養多無異常發現。(4)X線攝片檢查,部分患兒可發現有隱性脊柱裂,泌尿系X線造影可能見結構異常。
2護理體會
2.1心理護理
2.1.1減輕恐懼心理
當患兒晨起時,發現自己尿床了,是非觀念會使其感到羞恥,繼而感到不安,并恐懼家長的指責。家長要多安慰、鼓勵,不要嘲笑、斥責或懲罰,以免加重或誘發遺尿。
2.1.2 維護自尊心
兒童不是一張白紙,他們也有自我意識和豐富的情感。遺尿對患兒而言,是讓他感到羞恥的事情,因此,要保密,盡量減少知情的人。以免宣揚出去,讓其在小朋友之間失去尊嚴,感到自卑與絕望,從而加重遺尿。
2.1.3 關心體貼,改善生活環境
家長的心理狀態對患兒有著直接影響,不要讓患兒感到自己給家長添麻煩、丟人,家庭成員間的人際沖突也不要暴露在患兒面前,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過度緊張和疲勞,以免造成心理創傷。
2.1.4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訓練良好的排尿習慣,減輕心理負擔建立尿床日歷,對沒尿床的表現,可在日歷上畫一紅對鉤,并給予物質獎勵,以示鼓勵;對尿床表現,可以指導其自己更換床單,了解后果,以示懲罰,但不要責罵,減輕患兒的心理負擔。
2.2報警器和功能練習
2.2.1 報警器的使用,遺尿后應喚醒患兒,用鬧鐘、燈光喚醒常易引起患兒的反感。報警器的鈴與患兒的尿墊連成一個電路,報警器的尿墊如信用卡一樣大,直接置于患兒內褲,遺尿于尿墊時可發出聲音、直至喚醒患兒。報警器的作用是教會患兒在必須排尿時產生警覺,使許多患兒避免討厭的鬧鐘聲而學會夜尿的控制,達到不遺尿的目的。治療中監護人員應對患兒進步給予鼓勵,使用報警器一般以30天為一個療程,如無效停用30天后再用一個療程其有效率約為7500,但停用后易復發,復發后短期再用即可有效。
2.2.2 膀朧功能的鍛煉。正常膀朧的容量約為1 0ml/kg體重,膀朧功能鍛煉的目的是增加膀朧功能性容量及改善膀臉的括約肌功能。方法是鼓勵患兒日間多飲水,盡可能延遲排尿,減少排尿次數。還可以在排尿時、僅排出少量尿液時即終止排尿,約十秒鐘后再排尿,這樣在每次排尿中練習3-5次排尿和終止排尿的動作,以使膀肌括約肌的功能得到鍛煉。監護人員在患兒排尿鍛煉中應給與鼓勵。該方法不常用于年幼兒童,特別是過度尿頻和尿急、或已知膀朧功能性容量較低的兒童。但可用于那些不愿父母過分監督其排尿或不愿使用報警器的少年兒童。
2.3預防和調護
2.3.1 預防(1)自幼培養,按時、睡前排尿的良好習慣。(2)白天勿使小兒過度疲勞,傍晚前應注意控制飲水量,少給流質飲食,如服湯藥盡量在白天服完,以減少膀胱尿量。臨睡前令患兒排空小便。
2.3.2調護(1)排除遺尿對小兒情緒的影響,給以信心和支持,切忌打罵。(2)白天可飲水,晚餐不進稀飯、湯水,睡前盡量不喝水,中藥湯劑也不宜晚間服。(3)夜間尤其在經常易發生遺尿的時間之前,及時喚醒排尿。(4)積極治療引起遺尿的原發疾病。
2.4體會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對于d,JL遺尿的研究不斷深入,針對不同發病機理的多種藥物及方法的聯合治療已成為臨床研究熱點。但3,JL遺尿病因復雜,治療需長期堅持,而且需要臨床醫生、患兒及其家長密切配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希望通過努力,對遺尿癥的患兒要認真觀察,給予及時的治療并細心護理。實踐證明,給予患兒及家長系統的護理指導和訓練是提高療效、防止復發的重要保證,最大程度的減輕患兒的痛苦及其家庭負擔,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為創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