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田野金燦燦、樹上碩果累累、處處鳥語花香——宜人的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再加上景色迷人,那些懂得生活的人們又怎能按耐得住不外出走走?
可是,秋天美麗外衣下往往暗藏著危機——經過春夏的洗禮,潛伏在胃腸道里的隱患可能隨時發作;天氣漸漸干燥,人體的津液也易受損,從而引發秋燥;氣溫、氣候的驟變,也易令人情緒反復無常,秋愁往往因此而發。所以人們無論是出游還是在家,都得打醒十二分精神。
燥,燥,燥,易誤診
秋燥癥是指秋季氣候干燥,空氣中缺乏水分,人體吸入干燥空氣后所致的一種秋日病。中醫學稱之為燥邪,認為其性干澀,易傷津液,易傷肺臟,且多從口鼻而入,致病多從肺衛開始。由于感受燥邪的時間不同,故有溫燥、涼燥和內燥之分。而基層醫生尤其是新參加工作的非中醫專業年輕醫生對秋燥癥了解不多,易誤診為感冒、咽喉炎或全身性疾病等。其實注意分辨,識別不同種類的秋燥并不難。
初秋——
溫燥誤診為“感冒”
案例:25歲的李先生入秋以來常出現口唇干裂、口渴咽痛等癥狀,他自我診斷為“內腹熱”,到某藥店購買小柴胡沖劑、板藍根沖劑口服3天未見好轉。7天前李先生上述癥狀加重,并出現干咳無痰、呼吸不暢、小便短赤和大便秘結等癥狀;1天前出現發熱(低熱)、出汗和頭痛等癥,故到某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首診醫生診斷為“感冒”,給他進行抗菌、抗病毒和解熱鎮痛等治療10天未見效,轉某中醫院治療。老中醫根據初秋季節特點,結合李先生口唇干燥、干咳無痰和低熱的主要癥狀,診斷為秋燥癥(溫燥),改用中草藥治療2天后癥狀緩解,7天后癥狀漸漸消失,之后鞏固治療14天,至今未見復發。
中醫提示:中醫學認為初秋天氣尚熱,故易感溫燥。溫燥為初秋之主燥,癥見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紅目眩;干咳無痰,或痰稠難咯,或痰中帶血,伴喘息如牛,胸痛如刺;毛發干枯,指甲反翹,小便短赤,大便結粒;舌紅苔干無津,脈細數;或伴有發熱、出汗和五心煩熱等溫熱癥狀。
治療原則為潤燥止咳、生津退熱。處方用潤燥退熱湯加減,干渴重者加生地、蘆根;咳血多者加小薊、白芨;便秘重者加大黃、麻仁;發熱、五心煩熱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還可用利咽清涼飲、或葛根山藥降火湯等煎服。成藥可口服喉痛靈沖劑、化燥祛熱口服液、或潤燥解熱降火丸等。口唇可涂甘油制劑。
深秋——
涼燥誤診為“咽喉炎”
案例:44歲的張女士今年入秋以來漸漸出現唇干舌燥、鼻干結痂和痂難脫落等癥狀,她自我診斷為“鼻炎”,到某藥店購買鼻炎膠囊口服7天未見效。半個月前張女士上述癥狀加重,并出現咽痛聲嘶、干咳少痰、痰白粘稠、痰帶血絲和吞咽困難等癥,她擔心患了“咽喉癌”,故急到某鄉鎮衛生院就診。醫生診斷為“咽喉炎”,給予抗菌、抗病毒、止咳化痰和止血等治療15天未見效,故轉某上級醫院中醫科作進一步檢查治療。中醫師根據晚秋季節特點,結合張女士口干舌燥等癥,診斷為秋燥癥(涼燥),改用中草藥治療1天后癥狀緩解,3天后癥狀消失,之后鞏固治療7天,隨訪1個月癥狀未見復發。
中醫提示:中醫學認為深秋轉涼,易感涼燥。涼燥為深秋之主燥,癥見唇干舌燥,鼻干結痂,痂難脫落,口渴咽干,咽痛聲嘶;干咳少痰,痰白粘稠,或痰帶血絲,或胸悶不舒,胸痛隱隱;毛發干涸,小便赤長,大便干涸,舌黃苔干少津,脈細弱;或伴有發冷、無汗和手足冰冷等涼寒癥狀。
治療原則為利咽潤喉、清涼化燥。處方用甘草固衛化燥湯,唇、鼻干結明顯者加辛荑花、升麻;咽喉疼痛明顯者加桔梗、連翹、金銀花;胸悶胸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丹參;咳血多者加云南白藥、雞血藤;發冷、手足冰冷者加當歸、山萸肉、桂皮。此外,還可用溫涼生津散、或冬瓜淮山潤燥湯煎服;或用成藥涼燥丸、利咽潤肺沖劑和二地化燥散口服。口唇干燥可用潤唇膏。
秋來秋去——
內燥誤診為“全身性疾病”
案例:52歲的何大伯既往有肝炎、腎炎、冠心病和關節炎等疾病,今年入秋后漸漸出現口唇干涸、鼻塞不通和口咽生瘡等癥狀,因口咽之瘡觸之劇痛,何大伯怕進食,以致營養不良、日漸消瘦。近日,何大伯上述癥狀加劇,并出現劇烈咳嗽、痰色青黑、痰少血多涌涌而出等癥狀,故懷疑“舊病復發”,到當地縣醫院就診。醫生檢查發現何大伯除上述癥狀外,還有胸悶憋喘、陣發疼痛、毛發脫落、小便無力、大便不出以及心悸、脅痛、腹脹、哮喘、尿少等癥狀,故初步考慮為“全身性疾病”,收入內科作進一步檢查治療。檢查未見肝、腎、心、關節等器官損害加重,且癥狀未見進一步惡化,故請中醫科會診。老中醫師根據季節特點,結合何大伯口唇干涸生瘡、痰色青黑、痰少血多和檢查未見器官損害加重病況,診斷為秋燥癥(內燥),改用中草藥治療8天,上述癥狀緩解,15天后癥狀消失,之后鞏固治療15天,隨訪1個月癥狀未見復發。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