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提示:中醫學認為汗吐下太過,傷耗津液;或失血太多,久病耗傷津血,熱病傷陰后所致的秋燥為內燥。內燥為病后之主燥。癥見口唇干澀,鼻干息微,口咽生瘡,觸之劇痛,畏慎進食;咳多痰少,痰色青黑,或痰少血多涌涌而出,胸悶憋喘,陣發疼痛;毛發脫落,小便無力,大便不出,舌黑苔裂無津,脈細無力;或伴有心悸、脅痛、腹脹、哮喘和尿少等五臟內燥癥狀。
治療原則為生津補血、補陰祛燥。處方用安補五臟湯加減,口渴津枯重者加生地、沙參、玉竹、麥冬、鮮蘆根;心悸重者加川芎、丹參;胸脅重者加延胡索、當歸;食少腹脹便溏者加陳皮、山楂、枳實;咳重者加半夏、桔梗、杏仁;水腫明顯者加澤瀉、豬苓、冬瓜皮;四肢關節疼痛重者加獨活、秦芄、牛藤;便秘重者聯用大黃蘇打片或上清丸。成藥可酌情使用歸脾丸、腎氣丸、補心丹或六味地黃丸等。外用清秋潤唇膏。
除此之外,秋燥癥還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因以干燥為主要癥狀而被誤診為干燥綜合征;因有痰中帶血癥狀而被誤診為肺結核;因有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癥狀而被誤診為喉腫物;因伴有其他疾病而被誤診為相應疾病加重等。
多病自古傷夏后
寒蟬凄切,驟雨初歇。
留細菌、病毒催發。
呼吸道、消化道,過敏高發。
今宵秋燥何處,在皮膚、五臟六腑。
心腦血管,應是中樞多多保護,便縱有,千種秋愁,更與何人說。
以上的雖然是一首“打油詞”,但是從這首詞我們可以看出:秋季的高發疾病有秋燥和呼吸道、消化道、心腦血管、皮膚疾病、過敏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等。
秋燥
秋季天氣干燥,常會使人的皮膚和口角干裂,皺縮增多,口干咽燥、聲音嘶啞,還可見毛發脫落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癥。秋燥不僅使人感覺不舒服,而且還會誘發許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癤腫、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須養陰防燥,這時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常選用西洋參、燕窩、哈士蟆油、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等。另外,基層醫生要提醒患者,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養陰,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鮮空氣,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胃腸型感冒
出去玩,不小心吃壞了肚子,所以不敢爬山、不敢游泳,生怕要隔三岔五地找廁所,只得心中抱憾而作罷;眼看要開會,可是胃腸型感冒沒好還腹瀉了——這類“著急事兒”,誰都可能遇上過,一般人會想當然地自己吃點藥對付一下。事實上,在秋天,不少人可能會患上“胃腸型感冒”。
感冒又稱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當人體著涼、淋雨、過度勞累時,身體抵抗力降低,原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者是從外面空氣中吸入的病毒,就可以迅速繁殖并釋放毒素,引起咽喉局部發炎,出現全身癥狀而發病。普通感冒最典型的癥狀是:流涕、鼻塞、打噴嚏、咽痛、咽部發干、聲音嘶啞、咳嗽(干咳或痰多))、腹痛、腹瀉。但一般不發熱,嚴重者還可合并氣管炎、心肌炎、急性腮腺炎等。值得基層醫生注意的是,有少數感冒病人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反應,一般感冒的典型癥狀不明顯或根本就不出現,此種病通常稱為“胃腸型感冒”。這種類型感冒的特點是“先拉肚子后發燒”,由于癥狀貌似胃腸病,所以被誤診的病人不少。
胃腸型感冒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由于胃腸型感冒主要表現為腹瀉和嘔吐,患病后更要注意飲食調節。要注意給病人吃一些清淡的、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米粥、面湯等。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少吃多餐,根據病人胃腸道的消化能力逐漸增加進食量。腹瀉、嘔吐嚴重的病人可暫時禁食,出現脫水的病人應及時到醫院進行口服或靜脈補液治療。這種類型的病人服用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抗生素反而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加重胃腸道癥狀。可以使用藿香正氣丸或者霍香正氣軟膠囊,有較好效果。
消化道潰瘍
老王患有消化道潰瘍十余年,每到秋天就“痛不欲生”,可是今年沒有發作。原因是老王做了胃鏡以及炭13呼氣試驗,診斷清楚其胃潰瘍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桿菌而致。經過三聯用藥,老王的胃潰瘍徹底根治了,如果再注意保護,胃潰瘍和老王要說“拜拜了”。
確實,消化道潰瘍最容易犯的季節就是秋季,每年,此類病人非常多。大部分患者是由于飲食不注意而發病,還有部分胃腸病是由于職業因素造成,如工作量大、精神緊張、吃飯不定時所致。胃潰瘍的癥狀是在飯后會出現胃部疼痛,而十二指腸潰瘍則正好相反,是在空腹狀況下易出現疼痛反應,有時在夜間也會發生。這兩種潰瘍病人都是一到季節交替的時候發病率就會增加,而且有各自的節律性和周期性。從發病的特點來看,由于腸胃內反流、膽汁酸的影響和胃黏膜本身的血流量變化,胃潰瘍的平均發病年齡要比十二指腸潰瘍大10歲左右。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