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體重下降、乏力、腹脹、肝區不適或隱痛,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少數病人可出現輕度黃疸。體格檢查可觸及腫大的肝臟(一般在右肋下2~3cm以內),表面光滑,邊緣圓鈍,質地軟或中等硬度,可有輕度壓痛,部分病人有叩擊痛。重癥病人可出現肝硬化表現。
對于脂肪肝,專業的中醫治療,不僅副作用小,效果也比較顯著,長期、合理使用可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效果。但一定要選擇專業的醫生,隨便找一個大夫就開始吃藥的做法并不可取。中醫理論認為,脂肪肝屬于“積聚”與“瘀痰”范疇,癥見舌質暗,可伴紫點、瘀斑,膩苔,出現率約占病人的65%。該病的發生機理,是以氣虛、氣滯為本,以血瘀、濕熱或痰飲為標,以飲食不節、運動過少、過度腦力活動或情緒不佳、肝失疏泄為誘因,以氣虛、氣滯于內,肝臟絡脈阻塞,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痰、瘀互結于脅下為基本病機。按照所述病機,脂肪肝可大致分為4型,其治法
1.氣虛氣滯型
治法為健脾益氣和中,佐以疏肝解郁行氣。方當以四君子湯、柴胡疏肝散與逍遙散,并結合病人具體情況化裁。
全方健脾補氣理氣為主,兼有行血,調肝為重,佐以健脾,柴胡為升,枳殼為降。主要藥物為:黨參15g,炙黃芪24g,炒白術10g,醋柴胡8g,炒枳殼6g,炒白芍10g,生甘草6g,全當歸10g,云茯苓24g,劉寄奴15g,益母草15g.
2.氣滯血瘀型
方法為疏肝養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湯為主加減。
全方氣血雙調,養血破瘀,以降為主,降中有升。主要藥物為生黃芪15g,元胡6g,丹參10g,川芎10g,山楂15g,不用桃仁。
3.肝膽濕熱型
方法為清熱解毒、祛濕化濁,主要藥物為:苦參10g,土茯苓30g,蒼術10g,青皮10g,陳皮6g,車前子15g,荷葉20g,甘草6g.
4.痰瘀型
方法為柔肝養血,化濁消瘀。取旋覆花湯和大黃蟲丸之意加減。既要通利三焦,利膽降濁,化痰消瘀,又要防止損傷正氣。主要藥物為:昆布10g,梔子15g,茵陳6g,制大黃6g,土元10g,郁金10g,陳皮12g,云苓30g,旋覆花(包)10g,丹參15g,益母草15g,劉寄奴15g.
治療過程中,病情在不斷變化,應堅持中醫理論指導,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堅持辨證論治、辨體質論治,實行個體化、分階段論治。在藥物選擇方面必須較為嚴格,凡是有報道、證實有明確肝毒性作用的中藥,不宜再長期給病人使用。再者用藥宜少而精,不是越多越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