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發生的病因
1.局部長期受壓,經久不改變體位,導致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組織營養不良。見于不正確的半坐臥位或坐位、癱瘓、昏迷、年老體弱、消瘦、水腫及手術后不能自己移動體位者。
2.皮膚經常受潮濕及磨擦等物理因素的刺激,如大量汗液、大小便失禁、分泌物、嘔吐物、衣服不平整、床單皺折有碎屑、翻身時拖拉、使用脫漆便器等,可導致皮膚角質層受損。抵抗力降低。
3.使用石膏繃帶、夾板時,襯墊不當,松緊不適,致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
4.全身營養不良或局部組織供血不足和防病能力降低,都易導致褥瘡的發生,如長期發熱及惡病質等病人
根據褥瘡的發展過程,輕重程度不同,可分為三期:
(一)淤血紅潤期
局部皮膚受壓或受潮濕刺激后,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有的無腫熱反應。
此期應采取積極措施,防止局部繼續受壓,使之懸空,避免摩擦潮濕等刺激,保持局部干燥,增加翻身次數。
(二)炎性浸潤期
如果紅腫部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受壓表面皮色轉為紫紅,皮膚因水腫變薄而出現水皰,此時極易破潰,顯露出潮濕紅潤的創面。
護理重點是保護皮膚,避免感染。除繼續加強上述措施外,對未破的小水皰應減少摩擦,防感染,讓其自行吸收;大水皰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液體(不剪表面)后,表面涂以2%碘酒或用紅外線照射,每次15分鐘,保持創面干燥。
(三)潰瘍期
靜脈血液回流受到嚴重障礙,局部淤血致血栓形成,組織缺血缺氧。輕者淺層組織感染,膿液流出,潰瘍形成;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可達骨骼,甚至引起敗血癥。
此時應清潔創面,祛腐生新,促其愈合,根據傷口情況給予相應處理。
1.藥物治療
(1)碘酊 具有使組織脫水促進創面干燥、軟化硬結構的作用。將碘酊涂于創面,加烤燈照射10分鐘(或電吹風吹干),每日2次。
(2)多抗甲素 它能刺激機體的免疫細胞增強免疫功能,促進創面組織修復。對創面較大者,先用生理鹽水清創,然后用紅外線燈照射20分鐘,創面干燥后用多抗甲素液濕敷,再用紅外線燈照射10分鐘,最后用滅菌紫草油紗布覆蓋,對滲出液多者,每日換藥3次。
(3)滅滴靈 對殺滅厭氧菌有特效,并能擴張血管,增強血液循環。用此藥沖洗后,濕敷創面,加紅外線燈照射20分鐘,每日3-4次。
2.物理療法
(1)雞蛋內膜覆蓋 新鮮雞蛋內膜含有一種溶菌酶,能分解異種生物的細胞壁,殺滅活體,起消炎、殺菌的作用。將雞蛋內膜平整緊貼于創面上,加紅外線燈照射10分鐘,每日更換1次。
(2)白糖覆蓋 在高滲環境下可破壞細菌生長,減輕傷口水腫,有利于肉芽生長,促進傷口愈合。清創后,將食用白糖散于創面上,用無菌紗布敷蓋。
(3)氧療 利用純氧抑制創面厭氧菌的生長,提高創面組織中氧的供應量,改善局部組織代謝。氧氣流吹干創面后,形成薄痂,利于愈合。方法:用塑料袋罩住創面,固定牢靠,通過一小孔向袋內吹氧,氧流量為5-6L/分鐘,每次15分鐘,每日2次。治療完畢,創面蓋以無菌紗布或暴露均可。對分泌物較多的創面,可在濕化瓶內放75%酒精,使氧氣通過濕化瓶時帶出一部分酒精,起到抑制細菌生長,減少分泌物,加速創面愈合的作用。
3.中藥 將桉樹葉制成的燒傷粉,用生理鹽水調成糊狀,加地塞米松5mg涂于褥瘡創面,每日2次。
4.外科手術 對大面積、深達骨質的褥瘡,上述保守治療不理想時,可采用外科治療加速愈合,如手術修刮引流,清除壞死組織,植皮修補缺損等。外科手術修復亦適用于戰傷并發大面積褥瘡,因戰傷病人失血多,機體抵抗力差,褥瘡遷延不愈,易造成全身感染。采用手術修復可縮短褥瘡的病程,減輕痛苦,提高治愈率。
編輯推薦: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