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射野的保護
腫瘤病人的病灶一般都不在表皮,而光束需通過皮膚表面到達機體深層。醫生在放療前要設定照射野,在表皮相應部位用品紅劃出照射范圍。光束通過此范圍對腫瘤病灶的殺傷力最大,而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最小。在治療期間,品紅標記部位禁止直接使用肥皂,沐浴時不能用力擦洗,若標記不清,應千知醫生、護士重新描記,切勿自行描劃。
皮膚反應
是射線侵襲組織細胞造成的。通常有三種典型的急性皮膚反應,表現為紅斑、干性脫皮、濕性脫皮等。首先在照射區出現界線分明的局部紅斑,然后發展為干性脫皮,出現瘙癢感,若未及時給予處理進而發展為濕性脫皮。此時可有嚴重的灼傷感,或出現水皰和表皮破損,采取措施可使癥狀緩解。
保護皮膚
照射野皮膚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強風吹,若電風扇直接而持續吹扇;過熱或過冷的刺激。避免粗、硬的織物、金屬物件刺激,若頸部無放射野應避免粗糙圍巾和硬衣領的摩擦,也不宜佩戴頸、項鏈,冬天宜用柔軟的紗布或絲綢圍巾保暖。
紅斑的處理
紅斑一般不需處理,但要加強保護,(如上所述)未經醫生許可,原則上不使用任何軟膏、洗劑、撲劑,密切觀察其變化,是否出現干性脫皮癥狀。
干性脫皮的處理
此時雖不必終止放療,但要采取對應措施,不應瘙抓局部皮膚,可使用無刺激性軟膏,如維生素A、D和羊毛脂等針對干燥和瘙癢,氫化可的松軟膏有助于減輕炎癥;不應剝撕翹起的皮膚;該處禁貼膠布。
濕性脫皮的處理
濕性脫皮不嚴重,仍可繼續作放療。局部應保持干燥、清潔,若有嚴重灼傷感,出現水皰,表皮破損,必要時應中斷放療,應請專業人員進行清創換藥。此時,洗臉、洗澡應避免受潮、受污染。
口腔粘膜反應
某些腫瘤的放療累及腮腺組織,經照射,唾液分泌減少,病人可感覺口干、咽喉疼痛和吞咽困難,此時可采取以下措施:
囑病人多飲水,外出均應隨身攜帶飲料,多進半流質,如藕粉、芝麻糊、燉蛋等,可服用金銀花或人參浸液,也可口含人參薄片,幫助生津滋潤口腔粘膜,平時可用淡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以減輕口干,切忌吞服六神丸等類刺激性藥物。
放射性臟器炎癥
放射性臟器炎癥的主要癥狀及可采取的對應措施分述如下:
放射性肺炎
多見于肺癌病人,主要癥狀有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和胸痛等。在醫生指導下可作對癥處理,如暫停放療,適當用藥。病人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注意居室的通風、干凈。若氣急應難予半臥位,家中可備氧氣袋,必要時吸氧。
放射性食管炎
多見于食管癌病人,主要癥狀有吞咽疼痛、厭食。應鼓勵病人進食,食物宜軟、宜爛、少刺激性,少量多餐。服用含四環素、地塞米松及氫氧化鋁的合劑效果較佳,口服藥片應研粉服用,進食后應飲用適量淡鹽開水沖洗食管,水果宜榨汁或制成羹狀食用。
放射性中耳炎
多見于鼻咽癌,主要癥狀為耳內脹痛,鼓膜穿孔后滲液。有耳道脹痛的應及時就醫檢查鼓膜,有無中耳炎。如有中耳內積液應給予引流,可滴0.25%氯霉素溶液,可酌情停止耳部照射,病人應注意耳部清潔,及時擦清耳周流液。
放射性膀胱炎
多見于盆腔放療患者,有尿頻、尿急、尿痛,偶有血尿伴腰背酸痛等癥。通常可不處理,囑病人多飲水,若有血尿不必驚慌要及時就醫,此時應停止放療,適當補充水份、鹽份和糖份。
放射性直腸炎
多見于直腸癌和宮頸癌患者,常見癥狀為腹痛、里急后重感(有便意無排便)、大便帶血并有粘液,排便次數增多,通常可不作特殊處理。可服用復方苯乙呱啶,或服用中藥治療。
放射性盆腔炎
多見于盆腔放療病人,可表現為發熱、腹痛、腰酸背痛。一旦發生此類癥狀應立即就醫,并遵醫囑盡早應用抗生素,囑病人多飲水,臥床休息,若體溫驟升應及早就醫,對癥處理。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