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生理性黃疸是由于生后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所引起的。常在生后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到3~4周;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05.2μmol/L,早產兒<257μmol/L;一般情況良好。
302.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黃疸出現早: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
(2)黃疽程度重:血清膽紅素足月兒>
205.2μmol/L,早產兒>257μmol/L;
(3)黃疸進展快: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
(4)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
(5)血清直接膽紅素>26μmol/L;
(6)一般情況差。
303.血清膽紅素濃度>342μmol/L時,常發生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膽紅素腦病的早期表現有:精神反應差、拒乳、嗜睡、肌張力減低及呼吸暫停和心動過緩等。
304.新生兒溶血病常在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多為母、子血型不合(母0型、子A或B型血)引起。
305.黃疸患兒應加強保暖,提早喂養。若為母乳性黃疸,可暫停母乳3~5天,待黃疸消退后再繼續母乳喂養。若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者,需忌食蠶豆及其制品,患兒衣物保管時勿放樟腦丸。
306.光照療法臨床上適用于間接膽紅素增高的新生兒。其原理是間接膽紅素經藍光照射后可轉變成水溶性異構體,隨膽汁和尿液排出體外。
307.光照療法應采用波長425~475nm的光療箱,燈管與皮膚距離為33~50cm,燈管使用1000小時后必須更換。
308.光照療法的注意事項
(1)患兒入箱前須進行皮膚清潔,禁忌在皮膚上涂粉或油類。
(2)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膚。
(3)雙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線損傷視網膜。
(4)患兒全身裸露入箱,只用長條尿布遮蓋會陰部,男嬰注意保護陰囊。
(5)單面光療箱每2小時更換體位1次。每2~4小時測體溫1次,使體溫保持在36~37℃為宜。
(6)光療過程中按需供給水分及營養。
(7)血清膽紅素<171μmol/L(10mg/dl)時可停止光療。
309.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病因包括寒冷、感染、早產、窒息等,其中寒冷是主要原因。
310.寒冷損傷綜合征發病機制: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薄,易散熱;缺乏寒戰等物理產熱方式;新生兒皮下脂肪組織的飽和脂肪酸多,當體溫降低時容易發生硬化。
311.寒冷損傷綜合征常表現為低體溫和皮膚硬腫。患兒肛溫<35℃,重癥<30℃;硬腫順序是小腿一大腿外側一整個下肢一臀部一面頰一上肢一全身。臨床上常根據硬腫的范圍將硬腫分為3度:輕度<20%;中度20%~50%;重度>50%。本病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肺出血。
312.寒冷損傷綜合征患兒若肛溫>30℃、腋溫-肛溫≥0時,宜采用自產熱復溫方式,可將患兒置于預熱至30℃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當肛溫<30℃時,無論腋溫一肛溫差如何,宜采用外加熱復溫方式,應將患兒置于箱溫比肛溫高1~2℃的暖箱中進行加熱,每小時提高箱溫l~1.5℃,箱溫最高不超過34℃,在12~24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
313.新生兒臍炎常表現為臍周皮膚紅腫,有膿性分泌物,重者可向周圍皮膚或組織擴散,引起腹壁蜂窩織炎、皮下壞疽、腹膜炎、敗血癥等。
314.臍炎輕癥者用2%碘酒及75%酒精清洗;臍部化膿或出現全身癥狀者可用青霉素。如有膿腫形成,則需行切開引流;肉芽腫形成者可用10%硝酸銀溶液燒灼后,敷以油膏。
315.臍炎患兒洗澡時,注意不要洗濕臍部,洗澡完畢,用消毒干棉簽吸干臍部,并用75%酒精消毒,保持局部干燥。
316.全血血糖<2.2mmol/L(40mg/dl)可診斷為新生兒低血糖。
317.新生兒低血糖者無癥狀或無特異性癥狀,表現為反應差或煩躁、喂養困難、哭聲異常、肌張力低、激惹、驚厥、呼吸暫停等。經補充葡萄糖后上述癥狀消失,血糖恢復正常。
318.無癥狀低血糖可給予進食葡萄糖,如無效改為靜脈輸注葡萄糖;對有癥狀患兒都應靜脈輸注葡萄糖;對持續或反復低血糖者除靜脈輸注葡萄糖外,結合病情予氫化可的松靜脈點滴、胰高血糖素肌注或強的松口服。
319.新生兒低血糖患兒護理時應注意:生后能進食者盡早喂養,根據病情給予10%葡萄糖或吸吮母乳;早產兒或窒息兒盡快建立靜脈通路,保證葡萄糖輸入;定期監測血糖,靜脈輸注葡萄糖時及時調整輸注量及速度。
320.當新生兒血清總鈣<1.75mmol/L(7mg/dl)或血清離子鈣<0.9mmol/L(3.5mg/dl)時稱為低鈣血癥,早產兒多見。
321.新生兒低鈣血癥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肌肉抽動及驚厥等。抽搐發作時常伴有呼吸暫停和發紺;發作間期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踝陣攣可呈陽性。
322.新生兒低鈣血癥患兒驚厥發作時應立即靜脈推注l0%葡萄糖酸鈣,推注要緩慢,并專人監護心率,以免注入過快引起心臟停止;避免藥物外溢而造成局部組織壞死,一旦發現藥液外溢,應立即停止,局部用25%~50%硫酸鎂濕敷。
323.新生兒低鈣血癥患兒驚厥停止時改為口服補鈣,應在兩次喂奶間給藥,禁忌與牛奶攪拌在一起,影響鈣吸收。同時服用10%氫氧化鋁,阻止磷在腸道的吸收;盡量母乳喂養或應用鈣磷比例適當的配方乳。
324.腎單位和集合管生成的尿液,經集合管在腎乳頭的開口處流入腎小盞,再進入腎大盞和腎盂,最后經輸尿管進入膀胱。
325.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漿經濾過進入腎小囊,其間的結構稱為濾過膜。濾過膜由腎小球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基膜和腎小囊臟層足突細胞的足突構成。
326.腎小球濾過率取決于濾過膜的通透性、濾過面積、有效濾過壓及腎血流量的影響。
327.腎素主要由腎小球旁器的球旁細胞產生,腎灌注壓下降、交感神經興奮及體內鈉含量的減少均可刺激其分泌。
328.輸尿管全長粗細不等,有3個狹窄部,即輸尿管的起始部、跨越髂血管處、膀胱壁內,是結石易滯留之處。
329.尿道全程有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3處狹窄,是尿路結石最易滯留處。
330.排尿是一種反射動作,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可促進排尿;交感神經興奮時,則阻止排尿。
331.急性腎小球腎炎主要由β溶血性鏈球菌A組感染引起的一種免疫復合物性腎小球
腎炎。
332.急性腎小球腎炎典型表現:幾乎全部患者均有腎小球源性血尿,鏡下血尿為主。常為起病首發癥狀。水腫是最常見的癥狀,初僅累及眼瞼及顏面。
333.急性腎炎起病初期血清補體C3及總補體下降,8周內恢復正常,對診斷本病意義很大。
患者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0”滴度可升高,提示近期內曾有過鏈球菌感染。
334.急性腎炎以臥床休息和對癥治療為主。本病為自限性疾病,不宜應用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藥物。
335.急性腎炎急性期應低鹽飲食(<3g/d);腎功能正常者無需限制蛋白質入量,但氮質血癥時應限制蛋白質入量。
336.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表現:蛋白尿,是慢性腎炎必有的表現,24小時尿蛋白常在1~3g;血尿,多為鏡下血尿;出現眼瞼水腫和(或)下肢輕、中度可凹性水腫;輕度或持續的中度以上的高血壓;慢性進行性腎功能損害。
337.慢性腎炎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或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減退,改善癥狀,防治嚴重合并癥,而不以消除尿蛋白及血尿為目標。
338.慢性腎小球腎炎(進入氮質血癥期時)宜采取低蛋白低磷飲食,蛋白質的攝入量為(0.6~0.8g)/(kg·d),其中60%以上為高生物效價的優質蛋白;鹽的攝人量為l~3g/d。
339.腎病綜合征為一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大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3.5g)、低白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低于30g/L),常伴有高度水腫、高脂血癥;其中前兩項為診斷的必需條件,四大表現中以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癥最為突出。
340.水腫是腎病綜合征病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水腫的主要原因是低蛋白血癥;感染是主要并發癥。
341.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常可自發形成血栓的原因是血液多呈高凝狀態。
342.-腎病綜合征出現重度水腫,嚴重高血壓時應絕對臥床休息。
343.蛋白攝人量應為正常入量[體重l.Og/(kg·d)]的優質蛋白質(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動物蛋白);應少進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動物油脂),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及魚油),水腫時應低鹽(食鹽<3g/d)飲食,但不是禁鹽飲食。
344.環磷酰胺是目前最常用的細胞毒藥物,適用于激素治療無效或拮抗的病人。
345.我國慢性腎衰竭的最常見病因為慢性腎球腎炎。
346.腎功能衰竭期:Ccrl0~25ml/min,Cr顯著升高,約為405~707μmol/L,病人貧血較明顯,夜尿增多及電解質紊亂。
347.胃腸道癥狀是慢性腎衰最早、最常出現的癥狀。貧血是尿毒癥必有的癥狀,腎臟產生紅細胞生成素減少是造成貧血的主要原因。
348.慢性。腎衰,血紅蛋白多在80g/L(8g/dl)以下,最低達20g/L(2g/dl)。尿量可正常,但夜尿多,尿比重低,嚴重者尿比重固定在1.0101.012。尿蛋白(+~+++),晚期可陰性。
349.慢性腎衰竭病人皮膚瘙癢的原因:一是沉積于皮膚的尿素霜刺激,二是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鈣鹽異位沉積于皮膚和神經末稍。慢性腎衰竭患者易出現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出現低血鈣高血磷的情況。
350.慢性腎衰竭后期病人是,一旦出現少尿、血鉀升高提示病情嚴重。
351.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期的患者出現皮膚瘙癢時,其護理重點是溫水清洗皮膚(避免使用肥皂)。
352.慢性腎衰竭患者晚期常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給予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為首選措施。
353.尿毒癥病人出現的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為:稀釋性低鈉;高鉀血癥;低血鈣高血磷;水腫或脫水;代謝性酸中毒。
354.慢性腎衰導致貧血的原因有細胞生成素減少(最重要的原因)、骨髓受到抑制、紅細胞壽命縮短等。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是治療腎性貧血的特效藥物。
355.急性腎小管壞死是腎性急性腎衰竭最常見的類型,消化系統癥狀為急性腎衰最早出現的系統癥狀。急性腎衰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中高鉀血癥、代謝性酸中毒最為常見。
356.高鉀血癥是少尿期的最重要死因。病人可出現惡心、嘔吐、四肢麻木、煩躁、胸悶等癥狀,并可發生心率減慢、心律不齊,甚至室顫、心臟驟停。
357.高鉀血癥的治療,要密切監測血鉀的濃度,當血鉀超過6.5mmol/L時給予l0%葡萄糖酸鈣10~20ml,稀釋后緩慢靜注,或5%NaHCO3或11.2%乳酸鈉l00~200ml靜滴,或50%葡萄糖液50ml加普通胰島素l0U緩解靜注。以上措施無效時,透析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
358.代謝性酸中毒應及時處理,可選用5%NaH-C03100~250ml靜滴。對嚴重酸中毒者應立即開始透析。
359.急性腎衰給予高生物效價的優質蛋白,蛋白質的攝入量應限制為0.8g/(kg·d),并適量補充必需氨基酸。急性腎衰竭病人給予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飲食,以供給足夠的熱量。
360.泌尿系統結石的病因較復雜:可能與感染、梗阻、代謝異常、飲食結構和長期臥床脫鈣等因素有關。結石主要引起尿路感染、梗阻、黏膜損傷和惡變等病理改變。
361.腎、輸尿管結石較小結石易引起腎盂輸尿管交界處梗阻,出現腎絞痛,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陣發性腰部劇痛,并沿輸尿管徑路放射至同側下腹部、大腿內側或外生殖器。
362.膀胱結石典型狀為排尿中斷,并感疼痛,放射到尿道。常伴終末血尿和膀胱刺激癥狀。
363.尿道結石典型表現為急性尿潴留伴會陰部疼痛,亦可表現為排尿困難,點滴狀排尿及尿痛。
364.膀胱鏡檢查是判斷膀胱結石最可靠的方法,診斷同時可行碎石、取石治療。
365.腎、輸尿管結石直徑小于0.6cm,結石下方尿路無梗阻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或年老體弱者,采用解痙止痛,輸液,多飲水,調節飲食,口服利尿劑、排石藥物,酌情抗感染等非手術治療;也可行體外沖擊波碎石。
366.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后常見并發癥是血尿、腎絞痛。要求病人術后臥床休息,多飲水。若需再次碎石,兩次間隔時間不少于l周。
367.腎盂造瘺管的護理:造瘺管接引流瓶;瘺管引流不暢需要沖洗時,應低壓沖洗,每次沖洗量不得超過5ml;保持瘺口處敷料清潔干燥;導管一般留置l0日以上;拔管后,造瘺口蓋無菌敷料,病人取健側臥位,以免漏尿。
368.泌尿系損傷以男性尿道損傷最常見,其次是腎臟和膀胱,輸尿管損傷最少見。
369.泌尿系損傷后主要表現為出血和尿外滲。嚴重者還可出現血腫、感染和休克,晚期可引起尿道狹窄。
370.腎損傷類型:腎挫傷;腎部分裂傷;腎全層裂傷;腎蒂損傷。
371.腎挫傷損傷局限于腎實質,腎被膜和腎盂黏膜完整。
372.-腎蒂損傷有腎蒂血管裂傷,引起大出血,常來不及救治而死亡。
373.腎損傷臨床表現:休克、血尿、疼痛、腎區腫塊。
374.血尿是腎損傷的常見癥狀,表現為全程血尿。血尿與損傷程度有時并不一致。
375.腎包膜下積血或血、尿滲入腎周圍組織可出現腰、腹部疼痛;凝血塊堵塞輸尿管可引起腎絞痛;尿液、血液滲漏入腹膜腔可出現全腹疼痛和腹膜刺激征。
376.腎損傷絕對臥床休息2~4周。因為腎組織比較脆弱,損傷后4~6周腎挫裂傷才趨于愈合,過早活動易使血管內凝血塊脫落,發生繼發性出血,一般待血尿消失后方可允許病人下床活動。
377.腎損傷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包括:定時測量生命體征;密切觀察血尿次數、尿色的變化;觀察病人疼痛部位和程度及腎區腫塊情況。
378.腎切除術后需臥床2~3日后方可下床活動,腎部分切除或腎修補術后需絕對臥床休息至少2周,以防術后繼發性出血。
379.腎損傷術后24~48小時內,警惕術后內出血的發生,一旦有大量血尿、脈搏增快、血壓下降等情況,提示內出血,應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助其抗休克。
380.導尿試驗可用于檢測膀胱破裂,經導尿管注入生理鹽水200ml,5min后吸出,若液體進出量差異很大,提示膀胱破裂。
381.尿道損傷分為尿道挫傷(尿道內層損傷,陰莖筋膜完整)、尿道裂傷(尿道壁部分全層斷裂,引起尿道周圍血腫和尿外滲)、尿道斷裂(尿道完全斷裂,可發生尿潴留)和尿外滲(尿道球部損傷,尿外滲至會陰、陰莖、陰囊、下腹壁皮下;膜部損傷尿外滲至恥骨后間隙和膀胱周圍)四種類型。
382.會陰部騎跨傷可引起尿道球部損傷。骨盆骨折引起尿道膜部撕裂。
383.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損傷時,因出血多及劇疼,可致休克。
384.尿道損傷臨床表現為休克、腹痛、尿道滴血和血尿、排尿困難與尿潴留等。
385.前尿道損傷時可出現尿道口滴血。后尿道損傷時,尿道口無滴血或僅有少量血液流出,尿液可為血尿。
386.前尿道損傷常出現會陰部、陰囊、陰莖處腫脹、瘀斑和血腫。后尿道損傷合并尿生殖膈撕裂,也可出現會陰、陰囊部血腫,一般尿外滲至腹膜外膀胱周圍。
387.上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腎盂腎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膀胱炎。本病多見于育齡女性、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388.尿路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腸道革蘭陰性桿菌,以大腸桿菌最常見。上行感染為最常見的感染途徑。
389.性腎盂腎炎臨床表現:起病急,常有寒戰、高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尿頻、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適、腰痛、腎區壓痛或叩痛等泌尿系統表現。
390.尿細菌學檢查是診斷尿感的主要依據。新鮮清潔中段尿細菌定量培養,菌落計數≥l05/ml,為真性菌尿;如菌落計數<104/ml為污染,104~105/ml為可疑陽性。
391.尿路感染急性期不宜做靜脈腎盂造影檢查,可做B超檢查以排除梗阻和結石。
392.飲食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清淡飲食,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飲水量不少于2000ml,以增加尿量,沖洗膀胱和尿道,促進細菌和炎性分泌物排出。
393.做尿細菌定量培養時需注意
(1)在應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生素5日后留取尿標本。
(2)取清晨第一次清潔、新鮮的中段尿送檢。
(3)留取尿標本時,充分清洗會陰部,消毒尿道口,用無菌試驗留取中段尿,并在1小時內做細菌培養,或加防腐劑冷藏保存。
(4)尿標本中勿混入消毒藥液,女性病人留尿時,注意避開月經期,防止陰道分泌物及經血混入。
394.尿路感染的健康教育:盡量避免尿路器械檢查;與性生活有關者,性生活后立即排尿;有膀胱一輸尿管反流者,養成“二次排尿”的習慣;多飲水,勤排尿,注意外陰部清潔;注意勞逸結合及飲食營養均衡,增強機體抵抗力;抗菌藥物是最重要的治療措施,堅持完成療程是治愈的關鍵。
395.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一般認為與體內梁酮、雙氫睪酮及雌激素的分泌紊亂有關。受涼、寒冷、勞累、飲酒及進辛辣食物等因素,常是病情加重的誘因。
396.尿頻是前列腺增生病人最初出現的癥狀。早期僅表現為夜尿次數明顯增多。
397.進行性排尿困難是前列腺增生病人的典型表現。
398.前列腺增生病人發生急性尿潴留應及時導尿或恥骨上膀胱穿刺或配合醫生行恥骨上膀胱造瘺術。
399.前列腺增生病人防止術后出血是手術后護理的重點。通常采用氣囊導尿管壓迫前列腺窩,達到止血作用。根據前列腺窩大小,將氣囊內注入無菌生理鹽水20~30ml,并輕度牽引,一般維持牽引8~10小時。
400.前列腺增生病人術后若血尿明顯,檢查氣囊導尿管的氣囊充液情況及是杏位置松脫,并在沖洗液中加入氨甲苯酸或氨基己酸等止血劑,并關閉引流管30min,配合全身應用止血劑。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