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內注射法
(一)目的
藥物不能口服,不宜或不能采取靜脈注射,且需要使藥物迅速達到療效時,可采用肌內注射。
(二)評估
1、患者病情及治療情況。
2、患者意識狀態、肢體活動能力,對給藥計劃的了解、認識程度及合作程度。
3、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膚及肌肉組織情況。
(三)操作程序
1、素質要求(衣帽、儀表、態度)
2、洗手、戴口罩
3、準備用物基礎注射盤、注射器,按醫囑或注射單備藥
4、查對藥物藥名、濃度、劑量、失效期、質量
5、抽吸藥液
(1)消毒安瓿或密封藥瓶。
(2)按正確手法準確抽取藥液量。
6、二人查對
7、攜用物至床旁
(1)檢查患者床頭牌。
(2)呼喚患者姓名。
(3)向患者解釋注射的目的。
8、選擇注射部位
(1)協助患者取正確舒適體位(使注射局部放松)。
(2)側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俯臥:兩足尖相對,足跟分開。仰臥:用于不宜側臥的患者。
9、常規消毒皮膚用2%安爾碘自注射點由內向外環行消毒(直徑大于5cm)2遍。
10、進針
(1)取干棉簽夾于左手示指與中指之間。
(2)右手持注射器并排盡空氣。
(3)左手拇指和示指繃緊皮膚。
(4)右手持注射器與皮膚呈90°角進針。
(5)進針深度為2.5cm(針梗的2/3,可按病人胖瘦適當掌握)。
11、推藥
(1)右手固定注射器及針座。
(2)左手放松皮膚,抽動活塞,確定有無回血。
(3)無回血緩慢而均勻推藥。
(4)觀察患者反應。
12、拔針注射畢,用無菌棉簽按壓進針點,快速拔針,囑病人按壓2~3min。
13、再次查對床號、姓名、藥名及用法。
14、整理用物注射器按規定棄于醫用垃圾袋內。
15、安置患者
(1)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項。
(2)協助患者穿衣,安置患者于舒適體位。
16、記錄臨時醫囑需在醫囑單上打鉛筆勾,用藍黑筆簽名和記錄時間。
(四)注意事項
1、注射部位的選擇應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大血管較遠的區域。其中臀大肌為最常用部位。對2歲以下的小兒,不宜選用臀大肌肌內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發育好,注射時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
2、病人如長期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應交替更換,可用細長針頭,以避免或減少硬結的發生。如出現硬結,可進行熱敷或理療。
3、不能翻身的患者,可選擇股外側肌注射,其部位為大腿中段外側,自髖關節下10cm,膝上10cm,約7.5cm寬的區域內。
4、在上臂三角肌進行注射時,上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為注射部位。如特殊情況需長期在三角肌注射區域注射時,可將三角肌劃分為九個區域,在安全區內,交替進行注射。
5、注射針刺入后若有血液回流,應立即拔出針頭,重新更換注射部位。
6、兩種以上藥液同時注射時,應注意配伍禁忌;稠厚類藥物,需加溫融化后再抽藥。
7、切勿將針梗全部刺入,以防針梗從根部連接處斷落,若發生針梗脫落,應保持局部肢體不動,迅速用止血鉗夾住斷端取出;如全部埋入肌肉,可立即請外科醫生手術取出。
(五)臀部肌內注射區劃分法
(1)十字法:自臀裂的頂點向左或向右劃一水平橫線,再從髂嵴最高點上做一垂直線,外上方1/4為注射區。
(2)連線法:將髂前上棘與骶尾處連線分為三等份,以外上1/3處為注射區。
(3)若選擇臀中肌、臀小肌注射,需用示指與中指分別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此時示指與中指所構成的角內區即為注射部位。
了解護考證書領取時間
相關推薦:
2021護士資格成績查詢時間 ※ 合格標準 ※ 微信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