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均動脈壓(MAP)計算公式:
MAP=舒張壓(DBP)+ 1/3( 收縮壓SBP + 舒張壓DBP)
正常值:10.67~13.3Kpa (80 ~ 100 mmHg)
2.血壓指數:
血壓指數=踝部血壓/上臂血壓
正常值:1~1.3
臨床意義:間隙性跛行者平均為0.7,休息下肢痛者一般在0.3以下,壞疽者為0。
3.周圍總阻力公式:
周圍總阻力=平均動脈壓(mmHg)/心輸出量(L/min)
正常值約:600~2000
4.氧消耗量計算公式:
氧消耗量(ml/min)= 209*基礎熱量*體表面積(m2)/60
注:209為每卡熱量需氧ml數,60是1小時換算為分鐘,基礎熱量或體表面積可根據公式計算或查有關表得出。
5.心排血量計算(行右心導管檢查:
心排血量(l/min)=氧消耗量(ml/min)/[ 動脈血氧含量(VOL%)-混合靜脈氧含量(VOL%)]*0.1
正常參考值:>3.5 L/min
6.體循環血流量計算(行右心導管檢查):
體循環血流量( L / min)= 氧消耗量(ml/min)/[ 周圍動脈血氧含量(VOL%)- 混合靜脈血氧含量(VOL%)]* 0 .1
7.肺循環血流量計算(行右心導管檢查):
肺循環血流量(L/min)= 氧消耗量(ml/min)/[ 肺靜脈血氧含量(VOL%)-肺動脈血氧含量(VOL%)]*0.1
8.估計休克程度指標公式:
(1)休克指數=心率(b/min)/收縮壓(mmHg)
指數為0.5:血容量正常
指數為1:約丟失20~30%血容量
指數>1:約丟失30~50%血容量
(2)休克度=心率(b/min)/脈壓(mmHg)
正常參考值為2.4~2.6,值越大休克程度越重。
9.心胸比計算公式:
心胸比例=兩側心緣到正中線的兩條最長垂線之和(T1+T2)/胸廓最小橫位
正常值:小于0.5
10.心輸出量公式:
心輸出量(ml/min)=每搏輸出量(毫升/次)*心率(次/分)
正常值:4.5~6L/min(靜息時)
11.正常人心輸出量與體、肺循環血量的關系:
心輸出量(L/min)=體循環血流量(L/min)-肺循環血流量(L/min)
12.腎衰指數(RFI):
腎衰指數=尿鈉*血肌酐/尿肌酐
正常值:1 臨床意義:腎前性腎功能不全 1,腎后性腎功能不全急性期 1。
13.腎功能障礙時延長給藥間期計算:
患者給藥間期=正常給藥間期*患者血肌酐值(mg/dl)
注:本法不減量,只延長給藥間期,嚴重感染者,不宜用此法,因給藥間期延長,很難使血藥濃度保持在有效濃度。
14.肌酐身高指數計算:
肌酐身高指數=24小時尿肌酐(mg/dl)/標準身高肌酐*100%
表示瘦體組織的空虛程度,正常值為1.09,營養不良時為0.5。
15. 血尿素氮和腎功能損害程度:
腎功能損害程度 血尿素氮值
輕度:25-40mg/dl
中度:40-70mg/dl
重度:70-100mg/dl以上
16.腎功能損害程度與內生肌酐清除率和血清肌酐的關系:
腎臟損害程度 內生肌酐清除率(ml/min) 血清肌酐(mg/dl)
正常:>80 <1.4
輕:50-80 1.5-1.9
中:10-50 2.0-6.4
重:6.4
無尿:0 >12
17. 腎功能衰竭與血容量不足的鑒別:
鑒別項目 腎衰少尿期 血容量不足期
補液后尿量 不增加 增加
尿比重 1.010 >1.020
尿沉淀 腎小管上皮細胞和管形 陰性
尿鈉濃度(mmol/l) >40 <20
尿尿素與血肌酐比率 10:1
尿肌酐與血肌酐比率 30:1
血鉀 直線上升 輕度緩慢上升
紅細胞壓積、血漿蛋白 下降 上升
18.血漿晶體滲透壓計算公式:
血漿滲透壓(毫滲量)=2*[血鈉(mmol/l)+血鉀(mmol/l)]+血糖(mg/dl)/18+非蛋白旦(mg/dl)/6(或尿素氮/2.8)
注:嚴格說血漿滲透壓應為:晶體+膠體滲透壓之和,但血漿膠滲壓值很小,常忽略不計
正常值:280~310毫滲量
臨床意義:高于正常見于高滲脫水,高滲非酮癥糖尿病昏迷,尿毒癥;低于正常見于水中毒,肺心病、低滲血癥等
19.糖尿病時根據每日排出糖的克數估計胰島素的用量:
需補胰島素單位數=24小時尿糖克數/2
20.每人每天總熱卡需要大致估計公式:
總熱卡的需要量=1000+(100*年齡) (卡)
了解護考證書領取時間
相關推薦:
2021護士資格成績查詢時間 ※ 合格標準 ※ 微信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