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分娩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一、先兆臨產
1.先兆臨產
分娩發動之前,出現預示將臨產的癥狀。
(1)假臨產特點:——宮縮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且不規律,給予鎮靜劑能抑制。
(2)胎兒下降感:進食量增多,呼吸較輕快,系因胎先露部下降進入骨盆入口后,使子宮底下降的緣故。
(3)見紅:在分娩發動前24~48小時內,宮頸內口胎膜與子宮壁分離,是分娩即將開始的一個比較可靠的征象。
二、臨產的診斷
有規律且逐漸增強的子宮收縮,持續30秒或以上,間歇5~6分鐘,同時伴隨進行性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和胎先露部下降。
三、產程分期
分娩全過程是從開始出現規律宮縮至胎兒胎盤娩出為止,簡稱總產程。
1.第一產程
又稱宮頸擴張期。從開始間歇5~6分鐘的規律宮縮,到宮口開全。初產婦需11~12小時;經產婦需6~8小時。
2.第二產程
又稱胎兒娩出期。從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初產婦需1~2小時。
3.第三產程
又稱胎盤娩出期。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需5~15分鐘,不超過30分鐘。
四、第一產程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一)第一產程的臨床表現
1.規律宮縮
產程開始時,宮縮持續時間約30秒,間歇期5~6分鐘。隨著產程進展,持續時間漸長至50~60秒,間歇期2~3分鐘。當宮口近開全時,宮縮持續時間長達1分鐘或1分鐘以上,間歇期僅1分鐘或稍長。
2.宮口擴張
當宮縮時,宮頸管逐漸短縮直至消失,宮口逐漸擴張。宮口擴張于潛伏期速度較慢,進入活躍期后擴張速度加快。
3.胎頭下降程度
定時行肛門檢查,以明確胎頭顱骨最低點的位置,并能協助判斷胎位。
4.胎膜破裂
前羊水囊有助于擴張宮口,宮縮增強,羊膜腔內壓力更高,可達40~60mmHg(5.3~8.0kPa)。破膜多發生在宮口近開全時。
(二)第一產程的進展及處理
1.子宮收縮
定時連續觀察宮縮持續時間、強度、規律性以及間歇期時間,并予以記錄。
用胎兒監護儀描記的宮縮曲線,較全面反映宮縮的客觀指標。
監護儀:外監護與內監護。臨床上最常用外監護。
2.胎心
(1)潛伏期每隔1~2小時聽胎心一次。活躍期后,宮縮頻時應每15~30分鐘聽胎心一次。
(2)用胎心監護儀描記的胎心曲線,觀察胎心率的變異及其與宮縮、胎動的關系。
第一產程后半期,宮縮時胎兒一時性缺氧,胎心率減慢,每分鐘不應少于100次,宮縮后胎心恢復。
3.宮口擴張及胎頭下降
潛伏期——臨產出現規律宮縮開始至宮口擴張3cm。平均每2~3小時宮口擴張1cm,約需8小時,最大時限為16小時,>16小時稱為潛伏期延長。
活躍期——宮口擴張3~10cm。約需4小時,最大時限為8小時,超過8小時稱為活躍期延長,
活躍期又劃分3期
(1)加速期——從宮口擴張3~4cm,約需1.5小時。
(2)最大加速期——從宮口擴張4~9cm,約需2小時。
(3)減速期——宮口擴張9~10cm,約需30分鐘。
坐骨棘平面是判斷胎頭高低的標志。
4.破膜
在宮口近開全時自然破裂,注意羊水顏色,羊水清而胎頭浮未入盤時需臥床,以防臍帶脫垂。若破膜超過12小時尚未分娩者,酌情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5.血壓
于第一產程期間,宮縮時血壓常升高5~10mmHg(0.67~1.38kPa),間歇期恢復原狀。應每隔4~6小時測量一次。
6.飲食
鼓勵產婦少量多次進食,吃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并注意攝入足夠水分,以保證精力和體力充沛。
7.活動與休息
臨產后,可適當活動。若初產婦宮口近開全,或經產婦宮口已擴張4cm時,應臥床并行左側臥位。
8.排尿與排便
臨產后,鼓勵產婦每2~4小時排尿一次,初產婦宮口擴張<4cm、經產婦<2cm時,應行溫肥皂水灌腸。
灌腸禁忌——胎膜早破、陰道流血、胎頭未銜接、胎位異常、有剖宮產史、宮縮強估計短期內分娩以及患嚴重心臟病等。
9.肛門檢查
臨產后初期隔4小時查一次,經產婦或宮縮頻者的間隔應縮短。肛查了解宮頸軟硬程度、厚薄,宮口擴張程度、胎胞,骨盆大小,胎位以及胎頭下降程度。
10.陰道檢查
在嚴密消毒后。了解矢狀縫及囟門確定胎位、宮口擴張程度,先露下降以及發現頭盆不稱。
11.其他
備皮、難產史行骨盆外測量。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