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收縮耦聯(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是指連接肌纖維的興奮和收縮的中介過程。它包括三個步驟:電興奮通過橫管系統傳到肌細胞的深處;三聯管結構處的信息傳遞;肌漿網(即縱管系統)對Ca2+釋放和再聚積,及其導致的肌肉收縮和舒張。
(一) 興奮傳遞引起終池Ca2+釋放
由于橫管膜是肌細胞膜的延續,肌細胞膜的AP可沿凹入細胞內部的橫管膜傳導,直至深入到三聯管結構即每個肌小節的近旁。在三聯管結構處信息是如何由橫管傳遞給終池的,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有學說認為,橫管膜上存在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正對著旁邊終池膜上的Ca2+通道,起機械堵塞作用。當橫管膜發生去極化,該蛋白質構象改變,不再堵住Ca2+通道而使其開放,于是終池內的Ca2+被大量釋放到肌漿中。安靜時肌漿中Ca2+濃度維持在很低的水平 (10-7mol/L),發生興奮收縮耦聯后,肌漿Ca2+濃度可增高100倍之多。
(二) 進入肌漿中的Ca2+觸發肌絲的滑行
進入肌漿中的高濃度Ca2+與細肌絲上的肌鈣蛋白結合,引起細肌絲構象改變,暴露出其上的橫橋結合位點,粗肌絲上的橫橋與之結合,并發生扭動、解離和再結合、再扭動的循環過程,拉動細肌絲不斷向粗肌絲間隙中滑動,使肌小節縮短,肌肉產生收縮。 由于Ca2+的作用使每一肌小節中細肌絲向粗肌絲的間隙中滑行,使粗細肌絲重疊程度增加,肌小節縮短肌肉收縮,這就是肌絲滑行理論。
1.肌絲的分子組成及橫橋的作用
一條粗肌絲是由200~300個肌凝蛋白分子有規則地排列而成。每個肌凝蛋白分子呈長桿狀一端具有球形膨大部。桿狀部朝M線聚合成束,形成粗肌絲的主干,球狀部有規則地裸露在主干的表面,并與主干方向垂直,稱為橫橋(cross bridge)。橫橋在粗肌絲表面的分布非常規則,在每42.9nm長的粗肌絲上有六個橫橋存在,它們兩兩相對,組成三組,平均排列在粗肌絲上,相鄰兩個橫橋間有60°的夾角。這六個橫橋的空間位置正好對應環繞粗肌絲的六條細肌絲,當有Ca2+作用時,橫橋可與細肌絲上的特定位點結合。細肌絲由三種蛋白質分子組成,其主干由球狀的肌纖蛋白單體聚合為雙螺旋結構而成。原肌凝蛋白也呈雙螺旋結構,與肌纖蛋白雙螺旋并行,其空間位置恰好在肌纖蛋白和橫橋之間,從而阻礙二者的結合。還有一種球形的蛋白質稱為肌鈣蛋白,以一定的間隔結合在原肌凝蛋白雙螺旋上。肌鈣蛋白含有三個亞單位,C亞單位中有一些雙負電結合位點,因而可結合Ca2+;T亞單位負責將肌鈣蛋白分子結合在原肌凝蛋白上;I亞單位的作用是在C亞單位與Ca2+結合后, 將信息傳遞給原肌凝蛋白并使其構象改變,解除其對肌纖蛋白和橫橋結合的阻礙作用。 肌纖蛋白和組成粗肌絲的肌凝蛋白都被稱為收縮蛋白質,而組成細肌絲的另外兩種蛋白質:原肌凝蛋白和肌鈣蛋白被稱為調節蛋白質。
2. 肌纖維的收縮
Ca2+與肌鈣蛋白C亞單位結合,I亞單位促使原肌凝蛋白構象改變,暴露出肌纖蛋白上的橫橋結合位點。由于橫橋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與其相結合的ATP釋放能量,用于橫橋與肌纖蛋白的結合、扭動。當另一個ATP與橫橋結合時,它與肌纖蛋白解離而去結合下一個位點,如此循環牽動細肌絲向粗肌絲間隙滑行,使肌小節的長度不斷縮短。可見,Ca2+是連接興奮和機械收縮的重要環節。
(三) 鈣泵的活動導致肌纖維的舒張
肌漿網膜上的鈣泵是一種Ca2+-Mg2+依賴的ATP酶。當肌漿中的Ca2+濃度升高時,鈣泵被激活,通過分解ATP獲得能量,將Ca2+逆濃度梯度轉運回肌漿網中。肌漿中Ca2+濃度隨之降低,Ca2+從肌鈣蛋白上解離下來,引起肌纖維的舒張。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