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氮激素作用機制-第二信使學說
含氮激素作用于靶細胞膜上,與膜上的特異受體結合,從而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環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促進胞漿內三磷酸腺苷(ATP)轉變為環一磷酸腺苷(cyclic AMP,cAMP), cAMP激活無活性的蛋白激酶, 通過催化細胞內蛋白質的磷酸化作用,誘發靶細胞的生理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激素將信息傳至靶細胞,而cAMP則將此信息傳至細胞內的有關酶系, 因此稱cAMP為第二信使,激素為第一信使。信息由第一信使傳遞給第二信使,引起細胞內一系列的酶促反應, 從而發生調節作用,這是第二信使學說的基本內容。
第二信使作用機制以cAMP為第二信使學說地提出,推動了激素作用機制的研究工作迅速深入發展。 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cAMP并不是惟一的第二信使,可能做為第二信使的化學物質還有cGMP、三磷酸肌醇、二磷酰甘油、Ca2+等。另外, 關于細胞表面受體調節、酰苷酸環化酶活化機制、蛋白激酶C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現概述如下:
1.激素與受體的相互作用:激素的膜受體多為糖蛋白,其結構一般分為三部分:細胞膜外區段、質膜部分和細胞膜內區段。細胞膜外區段含有許多糖基,是識別激素并與之結合的部位。激素分子和靶細胞膜受體的表面,均由許多不對稱的功能基團構成極為復雜而又可變的立體構型。激素和受體可以相從誘導而改變本身的構型以適應對方的構型,這就為激素與受體發生專一性結合提供了物質基礎。
激素與受體的結合力稱為親和力(affinity)。一般來說, 由于相互結合是激素作用的第-步,所以親和力與激素的生物學作用往往一致,但激素的類似物可與受體結合而不表現激素的作用,相反卻阻斷激素與受體相結合。實驗證明,親和力可以隨生理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如動物性周期的不同階段,卵巢顆粒細胞上的卵泡刺激素(FSH)受體的親和力是不相同的。 某一激素與受體結合時,其鄰近受體的親和力也可出現增高或降低的現象。
受體除表現親和力改變外,其數量也可發生變化。有人用人淋巴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進行觀察發現,如長期使用大劑量的胰島素,將出現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親和力也降低; 當把胰島素的量降低后,受體的數量和親和力可恢復正常。許多種激素(如促甲狀腺激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黃體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都會出現上述情況。這種激素使其特異性受體數量減少的現象, 稱為衰減調節或簡稱下調(down regulation)。下調發生的機制可能與激素-受體復合物內移入胞有關。相反, 有些激素(多在劑量較小時)也可使其特異性受體數量增多,稱為上增調節或簡稱上調(up regulation),如催乳素、卵泡刺激素、血管緊張素等都可出現上調現象。下調或上調現象說明, 受體的合成與降解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其數量是這一平衡的結果,它的多少與激素的量相適應,以調節靶細胞對激素的敏感性與反應強度。
2.G蛋白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 激素受體與腺苷酸環化酶是細胞膜上兩類分開的蛋白質。激素—受體結合的部分在細胞膜的外表面,而腺苷酸環化酶在膜的胞漿面,兩者之間存在一種起耦聯作用的調節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簡稱G蛋白。G蛋白由α、β和γ三個亞單位組成,α亞單位上有鳥苷酸結合位點。當G蛋白上結合的鳥苷酸為GTP時則激活而發揮作用,但當G蛋白上的GTP水解為GDP時則失去活性。當激素與受體結合時,活化的受體便與G蛋白的α亞單位結合,并促使其與β、γ亞單位脫離,才能對腺苷酸環化酶起激活或抑制作用。
G蛋白可分為興奮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Gs的作用是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從而使cAMP生成增多;Gi的作用則是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使cAMP生成減少。有人提出,細胞膜的激素受體也可分為興奮型(Rs)與抑制型(Ri)兩種,它們分別與興奮性激素(Hs)或抑制性激素(Hi)發生結合,隨后分別啟動Gs或Gi,再通過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環化酶使cAMP增加或減少而發揮作用。
3.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為第二信使的信息傳遞系統 許多含氮激素是以cAMP為第二信使調節細胞功能活動的,但有些含氮激素的作用信息并不以cAMP為媒介進行傳遞,如胰島素、催產紊、催乳素、某些下丘腦調節肽和生長因子等。實驗表明,這些激素作用于膜受體后,往往引起細胞膜磷脂酰肌醇轉變成為三磷酸肌醇(inositol 1,4,5-triphosphate,IP3)和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G),并導致胞漿中Ca2+濃度增高。近年來,有人提出IP3和DG可能是第二信使的學說,引起人們的重視, 并且得到越來越多的實驗證實。
這一學說認為,在激素的作用下,可能通過G蛋白的介導,激活細胞膜內的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它使由磷脂酰肌醇(PI)二次磷酸化生成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分解,生成IP3和DG。DG生成后仍留在膜中,IP3則進入胞漿。在未受到激素作用時,細胞膜幾乎不存在游離的DG,細胞內IP3的含量也極微, 只有在細胞受到相應激素作用時,才加速PIP2的降解,大量產生IP3和DG。IP3的作用是促使細胞內Ca2+貯存庫釋放Ca2+進入胞漿。細胞內Ca2+主要貯存在線粒體和內質網中。實驗證明,IP3引起Ca2+的釋放是來自內質網而不是線粒體,因為在內質網膜上有IP3受體,IP3與其特異性受體結合后,激活Ca2+通道,使Ca2+從內質網中進入胞漿。IP3誘發Ca2+動員的最初反應是引起短暫的內質網釋放Ca2+,隨后是由Ca2+釋放誘發作用較長的細胞外Ca2+內流, 導致胞漿中Ca2+濃度增加。Ca2+與細胞內的鈣調蛋白(calmodulin,CaM)結合后,可激活蛋白激酶,促進蛋白質磷酸化,從而調節細胞的功能活動。
類固醇激素作用機制DG的作用主要是它能特異性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PKC的激活依賴Ca2+的存在。激活的PKC與PKA一樣可使多種蛋白質或酶發生磷酸化反應,進而調節細胞的生物效應。 此外,DG的降解產物花生四烯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花生四烯酸與前列腺素的過氧化物參與鳥苷酸環化酶的激活,促進cAMP的生成。cAMP作為另一種可能的第二信使,通過激活蛋白激酶G(PKG)而改變細胞的功能。
(二) 類固醇激素作用機制-基因調節學說
類固醇激素分子量小且是脂溶性的, 可以擴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與胞漿中的受體結合,形成激素-胞漿受體復合物。激素-胞漿受體復合物可進入細胞核內。復合物再與核內受體結合, 轉變為激素-核內受體復合物,啟動DNA的轉錄過程,生成新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轉移至胞漿內,翻譯合成新的蛋白質(酶),從而引起相應的生理效應(見動畫)。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