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肺結核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病因
1.結核菌 引起人類結核的主要為人型結核菌,牛型感染少見。結核菌有以下特點:
(1)生長緩慢
(2)對外界抵抗力較強
(3)菌體3種成分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其中蛋白質具有抗原性,可引起過敏反應
(4)耐藥性
2.感染途徑: 呼吸道,傳染源是排菌的結核病人。飛沫最為常見。
3.人體的反應性 感染結核菌后,機體可發生兩種反應:
(1)免疫力
(2)變態反應:為結核菌侵人人體后4—8周,機體對結核菌及其代謝產物所產生的一種過敏反應,屬于Ⅳ型(遲發性)變態反應。
(二)分型
肺結核分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所謂原發性肺結核,是指初次感染結核菌而在肺內發生的病變,常見于小兒。病菌常沿淋巴管侵入,引起肺門淋巴結腫大,并可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全身播散。繼發性肺結核通常發生在曾受過結核菌感染的成年人,病灶部位多在肺尖附近,結核菌一般不播及淋巴結,亦很少引起血行播散,但肺內局部病灶處炎癥反應劇烈,容易發生干酪樣壞死及空洞。
從感染結核菌到形成肺結核的演變過程,由此形成5個常見臨床類型:
工型肺結核(原發型肺結核),包括原發綜合征和胸內淋巴結核。此型多見于兒童及初進大城市的成年人。
Ⅱ型肺結核(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包括急性、慢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兒童多見,常伴結核性腦膜炎和其他臟器結核。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癥狀嚴重,X線胸片見粟粒樣大小的病灶,其分布與密度十分均勻。當機體免疫力較強時,小量結核菌多次、間歇經血液人肺時形成慢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臨床癥狀較輕,病情發展緩慢,通常無顯著中毒癥狀,患者可無自覺癥狀,偶于X線檢查時才被發現。
Ⅲ型肺結核(浸潤型肺結核),干酪性肺炎和結核球也屬此型。此型為最常見的繼發性肺結核,多見于成年人。起病緩慢,臨床癥狀視其病灶范圍及人體反應性而定。浸潤型肺結核伴有大片干酪樣壞死灶時,常呈急性進展,出現嚴重中毒癥狀,臨床上稱為干酪樣肺炎。
Ⅳ型肺結核(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此型病程最長,癥狀時有起伏,病灶常有支氣管播散,痰中帶有結核菌,為結核病的重要傳染源。X線胸片可見肺一側或兩側有多個厚壁空洞,伴有支氣管播散病灶和明顯的胸膜肥厚,肺門向上牽引,肺紋呈垂柳狀陰影,縱隔向患側移位,健側呈代償性肺氣腫。重者因組織廣泛破壞,纖維組織大量增生,導致肺葉或全肺收縮,形成“毀損肺”。
V型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當機體處于高敏狀態時,結核桿菌侵入胸膜腔可引起滲出性胸膜炎。除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外,有胸痛和呼吸困難。早期出現局限性胸膜摩擦音,隨著積液增多出現胸腔積液體征。X線檢查,少量胸腔積液時僅見肋膈角變鈍;中等量積液時,中、下肺野呈現一片均勻致密陰影。胸水為滲出液,草黃色,有時為血性,蛋白含量高,在體外易凝固,胸水細菌培養有時可找到結核菌,但陽性率較低。
二、感染途徑
呼吸道感染是肺結核的主要感染途徑,飛沫感染為最常見的方式。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患者隨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結核菌隨塵埃飛揚亦可引起結核感染。感染的次要途徑是經消化道進人體內,如飲用帶菌的牛奶可引起消化道結核。
三、臨床表現
(一)癥狀
多數起病緩慢,表現為午后低熱、乏力、食欲減退、消瘦、盜汗等。若肺部病灶進展
播散,常呈不規則高熱。婦女可有月經失調或閉經。呼吸道癥狀多為干咳或帶少量黏液痰,可有不同程度的咯血;炎癥累及壁層胸膜時,可有胸痛;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
(二)體征
多數無陽性體征。干酪樣肺炎時,可有實變體征。V型肺結核有胸腔積液體征。
(三)并發癥
有自發性氣胸、膿氣胸、支氣管擴張、肺心病等。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