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身在胃及十二指腸最為多見,分別稱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硝化作用有關。胃潰瘍的好發部位為胃小彎、胃竇部;十二指腸潰瘍好發部位為十二指腸球部,發生在十二指腸降部的潰瘍為十二指腸球后潰瘍。本病是常見病,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多見,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腸潰瘍好發于青壯年,胃潰瘍發病年齡較十二指腸潰瘍約遲10年。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損害因素和保護因素
1.幽門螺桿菌感染間接或直接使胃酸分泌增加
2.非甾體類藥物
3.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
4.其它遺傳因素、吸煙、應激等因素有關。
發病機制:主要為胃十二指腸黏膜的自身保護因素(黏膜屏障、黏液屏障、前列腺素的細胞保護等)與損害因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以及細菌感染、藥物損傷等)之間的失衡。具體如下:
(一)十二指腸潰瘍(DU)的發病機制
1.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2.幽門螺桿菌感染
3.十二指腸球部黏膜相對脆弱4.遺傳因素。
(二)胃潰瘍(CU)的發病機制
1.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2.幽門螺桿菌感染3.胃小彎處黏膜脆弱
4.其他因素生理及心理的應激均可引發潰瘍。此外,煙酒刺激、飲咖啡、吃精制低纖維食物或刺激性食物等也都會導致潰瘍的發病率增加。
二、臨床表現
(一) 腹痛
具有三大特點:慢性過程、周期性發作、節律性疼痛。
1.部位胃潰瘍多位于劍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腸潰瘍常在劍突下正中或上腹偏右。
2.性質多為隱痛、脹痛或燒灼痛。
3.范圍手掌大小。
4.多數病人疼痛有典型的節律,與飲食關系密切胃潰瘍疼痛常在進餐后1/2~1小時出現,持續1~2小時后逐漸緩解,下次進餐后疼痛復發,其典型節律為進食—疼痛—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疼痛為饑餓痛或空腹痛,其疼痛節律為疼痛—進食—緩解。臨床上少數潰瘍病人可無癥狀,稱為“無癥狀性潰瘍”,這類病人首發癥狀多為嘔血和黑便。
(二)其他
反酸、暖氣、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
(三)全身癥狀
可有失眠、多汗、脈緩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表現。胃潰瘍因進食痛而影響進食,會導致營養不良、消瘦和貧血。十二指腸潰瘍往往由于進食可緩解疼痛而頻繁進食,體重可增加,但有慢性出血可弓J起缺鐵性貧血。
(四)并發癥
1.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癥,其中以十二指腸潰瘍并發出血較為多見。
2.穿孔是消化性潰瘍最嚴重的并發癥,多見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潰瘍穿孔多見于十二指腸后壁潰瘍。
3.幽門梗阻分功能性梗阻和器質性梗阻。
4.癌變十二指腸潰瘍極少發生癌變。胃潰瘍發生癌變的幾率在5%以下。臨床上對年齡在45歲以上、疼痛節律改變或消失、經內科正規治療4-6周癥狀無好轉,表現有食欲缺乏、進行性消瘦、大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貧血者應高度疑有癌變可能,應進一步作X線鋇餐或胃鏡檢查確診。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