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病因 |
第 2 頁:臨床表現 |
第 3 頁:檢查與診斷 |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臨床表現
1.原位性惡性黑瘤
又稱表皮內惡黑,指惡黑病變僅局限于表皮內,處于原位階段。
(1)惡性雀斑樣痣 又名Hutchinson雀斑,常發生于年齡較大者。幾乎均見于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見,極少數也可發生于非暴露部位。該病開始為一色素不均勻的斑點,一般不隆起,邊緣不規則,逐漸向周圍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往往一邊擴大,而另一邊自行消退。損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點。據統計,一般惡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積達4~6cm。以后才發生侵襲性生長,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損害發生侵襲性生長者往往很慢,常常在發生侵襲性生長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2)淺表擴散性原位惡黑 又稱Paget樣原位惡黑。以中老年患者為多,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見于非暴露部位。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通常皮損稍隆起,外形不規則或邊緣呈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黃褐色、褐色、黑色,同時混有灰白。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快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
(3)肢端雀斑樣原位黑素瘤 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于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長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于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
2.侵襲性皮膚惡性黑瘤
(1)雀斑型黑瘤 由惡性雀斑樣痣發生侵襲性生長而來,故常見于老年人,多發生于身體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約占頭頸部黑瘤的50%。病變大體上呈圓形,直徑通常在3~6cm或更大,輪廓不規則,扁平狀。顏色可由淺棕色至黑色,或黑色病變中夾雜有灰白色或淡藍色區域。隨著病程進展,病變中出現單個或多個黑色結節。該型黑瘤,初期呈輻射性生長,最終才進入垂直生長期,有些根本不進入垂直生長期。故較晚發生轉移,轉移多傾向于局部淋巴結。其5年存活率可達80%~90%。
(2)表淺擴散型惡性黑瘤 由Paget樣原位惡黑發展而來。此時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礎上。出現局部浸潤、結節、潰瘍、出血。該型黑瘤較雀斑型發展快,經過一段輻射生長期后即轉入垂直生長期。其5年存活率約70%。
(3)結節型惡性黑瘤 身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最常見于足底。開始為隆起的斑色,呈暗黑、藍黑或灰色結節,有時呈粉紅色,周圍可見散在的棕色黑瘤蹤跡。以后很快增大,可發生潰瘍,或隆起如草狀或菜花樣。該型黑瘤進展快,常無輻射生長期,直接進入垂直生長期。5年存活率為50%~60%。
(4)特殊類型的黑瘤 ①肢端雀斑樣痣型黑瘤 本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于足跖。臨床上類似于雀斑樣痣型黑瘤,但侵襲性更強。以黑人和東方人較為常見。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于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②無色素性黑瘤 少見,病變通常呈結節狀,缺乏色素,常被延誤診斷,預后較差。③惡性藍痣 為罕見。由藍痣細胞惡變而成。常見于女性臀部。其明顯的特征是,即使已發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仍可生存多年。④巨毛痣中的惡性黑瘤 30%~40%的兒童黑瘤源于巨毛痣。表現為巨毛痣中出現結節和潰瘍,并有顏色改變。因此,對先天性巨毛痣應密切觀察或做預防性切除。⑤纖維增生性黑瘤 發于頭頸部,呈結節狀生長,約2/3病例無色素沉著。其特征是,少數黑瘤細胞位于大量的纖維組織之中,預后較差。⑥原發病灶不明的黑瘤 此型黑瘤找不到原發病灶,黑瘤僅在區域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被發現。其預后與原發灶明確并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無顯著差別。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