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治
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從治。從,是指采用方藥的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與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實質,還是在治病求本法則指導下,針對疾病本質而進行治療的方法,故其實質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1)熱因熱用
是以熱治熱,即用熱性藥物治療具有假熱癥狀的病證。適用于陰寒內盛,格陽于外,反見熱象的真寒假熱證。例如《傷寒論》“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揚主之”,就是熱因熱用的范例。由于陽虛寒盛是其本質,故仍用溫熱藥治其真寒,而假熱就自然會消失。
(2)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藥物治療具有假寒癥狀的病證。適用于里熱盛極,陽盛格陰,反見寒象的真熱假寒證。例如熱厥證,因陽盛于內,格陰于外,出現四肢厥冷,脈沉,很似寒證,但有壯熱心煩,口渴而喜冷飲,小便短赤等,因為熱盛是其本質,須用寒涼藥治其真熱,而假象方能消失。這就叫“寒因寒用”。
(3)塞因塞用
是以補開塞,即用補益的藥物治療具有虛性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適用于因虛而閉阻的真虛假實證。例如脾虛病人,常出現脘腹脹滿,時脹時減,不拒按,納呆,舌質淡,脈虛無力,且并無水濕、食積留滯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氣治之,脾氣健運,則腹脹自消。此外,如久病精血不足的便閉,血枯、沖任虧損的閉經等,都應采取補益藥治療。這種以補開塞的治療方法,叫“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藥物治療具有實性通瀉癥狀的病證。適用于食積所致的腹痛,瀉下不暢,熱結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濕熱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病證。治療可分別采用消導瀉下、清熱瀉下、活血祛瘀及清利膀胱濕熱等方法,都屬于通因通用范疇。
(五)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
1.因時制宜
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均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的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為“因時制宜”。一般來說,春夏季節,氣候由溫漸熱,陽氣升發,人體腠理疏松而開泄,即使患外感風寒,也不宜過用辛溫發散藥物,以免開泄太過,耗傷氣陰;而秋冬季節,氣候由涼變寒,陰盛陽衰,人體腠理致密,陽氣內斂,此時若非大熱之證,當慎用寒涼藥物,以防傷陽!端貑枴氛f:“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正是這個道理。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且暑多兼濕,故暑天治病要注意解暑化濕;秋天氣候干燥,外感秋燥,則宜辛涼潤燥,此與春季風溫、冬季風寒外感用藥亦不甚相同,風溫宜辛涼解表,風寒應辛溫解表,所以治療用藥必須因時制宜。
2.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為“因地制宜”。不同地區,由于地勢高低、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各異,人的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所以治療用藥應根據當地環境及生活習慣而有所變化。如外感風寒證,西北嚴寒地區,用辛溫解表藥量較重,常用麻桂;東南溫熱地區,用辛溫解表藥量較輕,多用荊防。這也是地理氣候不同的緣故,所以治病須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叫做“因人制宜”。
(1)年齡
不同年齡,則生理狀況和氣血盈虧不同,治療用藥也應有區別。老年人生機減退,氣血虧虛,患病多虛證,或虛實夾雜,治療虛證宜補,有實邪的攻邪要慎重,用藥量應比青壯年較輕。小兒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臟腑嬌嫩,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情變化較快,故治小兒病,忌投峻攻,少用補益,用藥量宜輕。
(2)性別
男女性別不同,各有其生理特點。婦女有經、帶、胎、產等情況,治療用藥應加以考慮。如在妊娠期,對峻下、破血、滑利、走竄傷胎或有毒藥物,當禁用或慎用。產后應考慮氣血虧虛及惡露情況等。
(3)體質
體質有強弱與寒熱之偏,陽盛或陰虛之體,慎用溫熱傷陰之劑;陽虛或陰盛之體,慎用寒涼傷陽之藥。
衛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衛生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