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片切制
細目一 飲片切制的目的
要點 結合具體藥物理解目的
將凈選后的藥物進行軟化,用一定的刀具,切成一定規格的片、段、絲、塊等炮制工藝,統稱為飲片切制。
凡是直接供中醫臨床調配處方或中成藥生產用的所有藥物,統稱為 飲片。
切制一般需經過軟化、切制、干燥三個工序完成。
飲片切制的目的在于:
1.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飲片與溶媒的接觸面增大,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2.提高煎藥質量
按藥材質地的不同,采取“質堅宜薄”、“質松宜厚”的切制原則,在提高藥效的煎出率的同時,可避免藥材細粉在煎煮過程中出現糊化、粘鍋等現象。
3.利于炮炙
藥材切制飲片后,便于炮炙時控制火候,使藥物受熱均勻。還有利于各種輔料與藥物的均勻接觸和吸收,提高炮炙效果。如:鹽炙澤瀉、麩炒蒼術等。
4.利于調配和制劑
藥材切制成飲片后,體積適中,方便配方,如:黃芪、甘草等;制備液體制劑,增加浸出效果;制備固體制劑,便于粉碎,處方中各藥物的比例穩定。
5.便于鑒別
對性狀相似的藥材,切制成一定規格的片型,顯露其組織結構的特征,有利于區別不同藥材,防止混淆。
川芎(蝴蝶片) 雞血藤(皮部與木部相間排列)
6.利于貯存
藥物切制后經干燥處理,含水量下降,減少了霉變、蟲蛀等因素而利于貯存。
7.利于制劑
植物根、莖皮類中藥切制成方塊、段、絲、片后,表面積擴大,能有效地提高中藥材的浸出效果,為藥效成分的溶出提供了便利。
細目二 切制前的水處理
1.常用的水處理軟化方法
常用水處理方法:淋、洗、泡、漂、潤等。
(1)淋法(噴淋法)
1)定義:淋法是用清水噴淋或澆淋藥物的方法。
2) 適用藥物:適用于氣味芳香、質地疏松的全草、葉、果皮及成分易溶失的藥材,如荊芥、薄荷、佩蘭、香薷、枇杷葉、陳皮、甘草等。
3) 操作方法:將藥材整齊垛放,用清水均勻噴淋,噴淋的次數視藥材的質地而定,一般2~3次,需稍潤,以適合切制。
4)注意事項:①注意防止返熱爛葉;②控制切制與干燥的協調一致,當天潤軟后應及時干燥。③若藥材體積粗大,用淋法不能完全軟化者,應采用潤法等其他方法軟化處理。
(2)淘洗法(搶水洗)
1)定義:淘洗法是用清水洗滌或快速洗滌藥物的方法。
2)適用藥物:適用于質地疏松,水分易于滲入及成分易溶失的藥材,如五加皮、瓜蔞皮、白鮮皮、合歡皮、南沙參、石斛、瞿麥、陳皮、防風、龍膽、細辛等。
3)操作方法:將藥物投入清水中,經淘洗后或快速洗滌后及時取出,稍潤即可切制。由于藥材與水接觸的時間短,故又稱為“搶水洗”。大生產常采用滾筒洗藥機。
4)注意事項:
①在保證藥材潔凈和軟化程度的前提下,盡量采用“搶水洗”。目的是防止成分大量流失而降低藥效。
②大多數藥材洗一次即可,但有些藥材附著多量泥沙或其他雜質,則需用水洗數遍,以潔凈為度,每次用水量不宜太多,如蒲公英、紫菀等。
(3)泡法(浸泡法)
1)定義:浸泡法是將藥材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使之吸入適量水分的方法。
2)適用藥物:①適用于質地堅硬,水分難于滲入的藥材。如天花粉、木香、烏藥、土茯苓、澤瀉、姜黃、三棱等。②適用于遇水漂浮的藥材,如:枳殼、青皮等,要本著“少泡多潤”的原則。③某些動物藥,如龜甲、鱉甲、鹿角、狗骨等。將藥材置缸內,放水淹過藥面,加蓋泡之,中間不換水。由于微生物繁殖,造成筋膜腐爛,可除去附著的筋、肉、膜、皮等,而留下需要的骨質。洗凈,干燥。
3)操作方法:
先將藥物洗凈,再注入清水至浸沒藥物,放置一段時間,視藥材的質地、大小和季節、水溫等靈活掌握,中間不換水,吸水至一定程度后撈起,潤軟,切制。
4)注意事項:
①浸泡時間宜短不宜長, 宜“少泡多潤”防止藥材“傷水”。
②浸泡法受藥材質地、大小及季節溫度的影響較大。一般體積粗大、質地堅實的藥材,冬春季節,氣溫較低時,浸泡時間宜長些;反之宜短些。
③一些質輕藥材常漂浮于水面上,如枳殼、青皮等,應上壓重物,使其充分浸入水中。
(4)漂法(浸漂法)
1)定義:漂法是將藥材用多量水,經多次漂洗的方法。古代多用長流水漂洗。
2)適用藥物:
①毒性藥物:如烏頭、附子、半夏、天南星。
②含鹽分多藥物:如肉蓯蓉、昆布、海藻、全蝎。
③有腥臭氣味的藥物:如紫河車、五谷蟲、人中白等。
3)操作方法:將藥物浸入多量的清水中,并每天換水2~3次。漂去有毒成分、鹽分及腥臭異味。
(5)潤法
1)一般操作方法:把淋、洗、泡過的藥材,用適當容器(藥盤、竹匾等)盛裝,或堆積于潤藥臺上,以濕布、濕麻袋等濕物遮蓋,時常噴灑適量清水,保持濕潤狀態,使藥材外部的水分徐徐滲透到組織內部,達到內外濕度一致,便于切制。
2)潤法:一般可以分為浸潤、伏潤、露潤。
①浸潤:用定量水或其他液體輔料直接浸潤藥材,并經常翻動,使之緩緩滲入組織內部,以“水盡藥透”為準。如大黃、何首烏、澤瀉、檳榔、木香,郁金、枳殼、枳實等。
②伏潤(悶潤):經過水洗、泡或其他輔料處理的藥材,用缸、壇等容器在基本密閉的條件悶潤,使藥材內外達到軟硬一致,利于切制。如郁金、川芎、白術、白芍、山藥、三棱、檳榔等質地堅硬的藥材。
③露潤(吸濕回潤):在潮濕鋪墊篾席的地面上,使其吸潮變軟后即可切制。如當歸、玄參、牛膝等。
3)注意事項:
①時間長短視藥材質地及季節而定,如質地堅硬者浸潤3~4天或10天以上,較軟者1~2天即可;春冬宜長,夏秋宜短;②質地特別堅硬的藥材,要反復悶潤直至軟化;③夏季潤藥,要防止藥物霉變。對含淀粉較多的藥材如山藥、天花粉、澤瀉等,要防止發粘、變紅、變味等霉變現象。一旦發現即以清水快速洗滌,晾曬后再適當悶潤。
2.藥材軟化程度的檢查方法
水處理以后,需要檢查藥材軟化的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常采用一些傳統的檢查方法,習稱“看水頭”或“看水性”。
(1)彎曲法:藥材軟化后握于手中,大拇指向外推,其余四指向內縮,以藥材略彎曲,不易折斷為合格。適用于檢查長條狀藥物,如白芍、木通、木香等;
(2)指掐法:以手指甲能掐入軟化后藥材的表面為宜,適用于檢查團塊狀藥物。如白術、白芷、天花粉、澤瀉等;
(3)穿刺法:以鐵扦能刺穿藥材而無硬心感為宜,適用于檢查粗大塊狀藥物。如大黃、虎杖等;
(4)手捏法:軟化后以手捏粗的一端,感覺其較柔軟為宜,適用于檢查不規則的根及根莖類藥材,如當歸、獨活等;有些塊根、果實、菌類藥材,需潤至手握無響聲及無堅硬感,如黃芩、檳榔、延胡索、枳實、雷丸等。
細目三 飲片類型及切制方法
(一)飲片類型及規格
中藥飲片的常見片型有:極薄片、薄片、厚片、斜片、直片、段、細絲、寬絲、塊等。
(1)片(“質堅宜薄”、“質松宜厚”)
①極薄片:厚度<0.5mm;適用于木質類藥材及動物骨、角質類藥材;
如羚羊角、鹿角、松節、蘇木、降香。
② 薄片:厚度1~2mm;適用于質地致密堅實,不易破碎的藥材;
如白芍、烏藥、檳榔、當歸、木通、天麻、三棱。
③ 厚片:厚度2~4mm;適用于質地松泡、黏性大,薄切易破碎的藥材;
如茯苓、山藥、南沙參、澤瀉、丹參、升麻。
④斜片:厚度2~4mm;適用于長條形而纖維性強的藥材。
瓜子片為傾斜度小者,如桂枝、桑枝等;
馬蹄片為傾斜度稍大而粗者,如大黃;
柳葉片為傾斜度更大而藥材較細者,如甘草、黃芪、川牛膝、銀柴胡、漏蘆、蘇梗、雞血藤、木香。
⑤直片:又稱順片,厚度2~4mm;適用于粗大致密、色澤鮮艷,需突出鑒別特征的藥材,如大黃、天花粉、附子、白術、何首烏、防己等。
天花粉
(2)絲
① 寬絲:厚度5~10mm;適用于較大的葉類藥材,如荷葉、枇杷葉、淫羊藿;以及較厚的果皮類藥材,瓜蔞皮、冬瓜皮。
② 細絲:厚度2~3mm;適用于樹皮類藥材,黃柏、厚樸、桑白皮、秦皮;以及較薄的果皮類藥材,如陳皮。
(3)段
又稱咀、節;厚度10~15mm;全草類藥材,薄荷、荊芥、香薷、益母草、麻黃、大小薊、青蒿、佩蘭、瞿麥、藿香;以及細長條狀,成分易溶出的藥材,黨參、北沙參、懷牛膝、白茅根、蘆根。
(4)塊
為邊長8~12mm的立方塊;有些藥材煎熬時,易糊化,需切成不等的塊狀,如阿膠丁等。
阿膠丁
(二)飲片的選擇原則
一般的原則為:質堅宜薄,質松宜厚。
1.質地致密、堅實者,宜切薄片。如烏藥、檳榔、當歸、白芍、木通等。
2.質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如山藥、天花粉、茯苓、甘草、黃芪、南沙參等。
3.為了突出鑒別特征,或為了飲片外形的美觀,或為了方便切制操作,視不同情況,選擇直片、斜片等。如大黃、何首烏、山藥、黃芪、桂枝、桑枝等。
4.凡藥材形態細長,內含成分又易煎出的,可切制成一定長度的段。如木賊、荊芥、薄荷、麻黃、益母草等。
5.皮類藥材和寬大的葉類藥材,可切制成一定寬度的絲。如陳皮、黃柏、荷葉、枇杷葉等。
6.為了方便對藥材進行炮炙(如酒蒸),切制時,可選擇一定規格的塊或片。如大黃、何首烏等。
(三)切制方法
飲片切制常用的方法有切、鎊、刨、銼、劈等。
其中切制為最主要的方法。
1.切制:分為手工切制和機器切制兩大類。
(1)手工切制:主要用于少量加工或特殊需要的植物類藥材飲片切制。
操作時,將軟化好的藥物,整理成把(稱“把活”)或單個(稱“個活”)放置于刀床上切制。
(2)機械切制:常用于大量生產。
①剁刀式切藥機:該切藥機結構簡單;宜切制根、根莖、全草類藥材,不宜切顆粒狀藥材。
②旋轉式切藥機:該切藥機分為動力、推動、切片、調節四部分。可以切顆粒狀藥材,不宜切全草類藥材。
③多功能切藥機:適用于根莖、塊狀及果實類中藥材的直片、圓片等規格飲片的加工切制。
2.鎊法
所用的工具為鎊刀。適用于動物角質類藥材,如水牛角等。
3.刨法
將藥材固定,用刨刀刨成薄片即可。適用于木質類藥材,如蘇木等。
4.銼法
用鋼銼將其銼為末,或再加工繼續研細即可。有些用量小而又習慣用粉末的藥材,常用此法,如羚羊角、水牛角等。
5.劈法
利用斧類工具將動物骨骼類或木質類藥材劈成塊或厚片的方法。如降香、松節等。
細目四 飲片的干燥
水處理后的飲片,必須及時干燥,防止藥材因含水量過大而發霉變質。
干燥方法分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
1.自然干燥
(1)曬干法:把切制后的飲片置于日光下曝曬干燥。優點是簡便易行,不使用能源;缺點是占用空間大、易受季節氣候影響、飲片暴露不太衛生。
一般飲片均可應用“曬干法”。
(2)陰干法:將藥物置于陰涼通風處緩緩干燥的方法。基本特點:干燥較慢。
下列藥材宜用“陰干法”:
1)芳香性藥物:荊芥、薄荷;
2)色澤鮮艷、日照易變色的藥材:白芍、檳榔等;
上述藥物也可用低溫烘干法。
2.人工干燥
利用一定的干燥設備烘干藥物的方法。傳統用火炕、烘藥籠等;現代用烘箱、干燥室(烘房)、干燥機等。
注意事項:
①人工干燥的溫度一般藥物不超過80℃;芳香揮發性成分的藥物不超過50℃。
②干燥后的飲片宜放冷后收貯,否則余熱吸潮。
③干燥后的飲片含水量應控制在7%~13%為宜。
藥物飲片干燥傳統要求保持形、色、氣、味俱全。
依據不同性質藥物與干燥方法,可歸納為:
(1)黏性類:潮片容易發黏。多采用烘焙法或曬干法,如麥冬,玉竹。
(2)粉質類:潮片極易發滑、發黏、發霉、發餿、發臭而變質。宜采用曬干法或烘焙法。隨切隨曬。如山藥、浙貝母。
(3)油質類:日曬或微火烘焙。如果火力過大,會使油質溢出表面,失油后干枯,影響質量。如當歸、懷牛膝、川芎等。
(4)芳香類:此類藥材香味與質量密切相關。由于芳香類物質易于揮發,不宜暴曬,多采用陰干法。如荊芥、薄荷、香薷、木香等。
(5)色澤類:白色類宜采用日曬,越白越好,如桔梗、浙貝母;黃色類宜小火烘焙,如澤瀉、黃芪。
根須類和根皮類可采用日曬法和烘焙法,如白薇、龍膽草、厚樸、黃柏等;
草葉類要薄攤暴曬,勤翻動,不宜用烘焙法,以防燃燒,如仙鶴草、澤蘭、竹葉、地丁草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