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2 頁:答案 |
一、A1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劇烈運動后白細胞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邊緣池細胞進入循環池增多。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當中性粒細胞發生毒性變化時,細胞的內部可見大小不等、數量不一的空泡,提示細胞發生了吞噬現象。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急性感染或炎癥、廣泛組織壞死或損傷、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惡性腫瘤等白細胞增多。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中毒顆粒:在嚴重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等情況下,中性粒細胞的胞質中出現比正常中性粒顆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顆粒。
5、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劇烈運動后會導致白細胞生理性升高,而不是降低。
6、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正常漿細胞細胞直徑8~9um,胞核圓、偏位,染色質粗塊狀、車輪狀或龜背狀排列,胞質灰藍色、紫絳色、有泡沫狀空泡,無顆粒。
7、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異性淋巴細胞可分為空泡型、不規則型、幼稚型三型。
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Mott細胞是漿細胞的異常變化。
9、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活動性肺結核時單核細胞可增高,并不是嗜酸性粒細胞。
10、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反應性增多常見于急性感染或炎癥(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狂犬病等)、廣泛組織損傷或壞死(大面積燒傷、凍傷、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惡性腫瘤、其他原因(如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應用皮質激素、腎上腺素、氯化鋰等)。
1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嚴重化膿感染時淋巴細胞減低。
1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3葉核占正常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的40%~50%。
1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的來源包括: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的組胺、補體的C3a、C5a、C567、致敏淋巴細胞、寄生蟲、某些細菌,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腫瘤細胞。
1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卡波環是紅細胞內出現異常結構,在嗜多色性、堿性點彩紅細胞胞質中出現紫紅色細線圈狀結構,呈環形、8字形,為核膜殘余物、紡錘體殘余物、脂蛋白變性物。因此D選項說法錯誤。
1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循環池:進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細胞有一半隨血液而循環,白細胞計數值就是循環池的粒細胞數。
16、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的退行性變表現為胞體腫大,結構模糊,邊緣不清晰,核固縮,核腫脹,核溶解等。
17、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Russell小體屬于漿細胞形態異常。在漿細胞內、數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徑2~3μm紅色小圓球。
1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核分葉5葉以上者超過3%稱為核右移,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應用抗代謝藥物、炎癥恢復期。在疾病的進行期,突然出現核右移,表示預后不良。
19、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若白細胞數太低(<2×109/L),可增加計數量(8個大方格白細胞數)或減低稀釋倍數。
20、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和)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時稱為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常見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而退行性核左移見于再障、粒細胞減低癥、嚴重感染等。
2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涂片計數100個WBC見到25個有核RBC,也就是說125個有核細胞中只有100個是白細胞,白細胞所占的比例是80%。故盡管WBC計數值為10×109/L時,WBC計數的真實值為實際值,即8×109/L。白細胞校正數/L=未校正前白細胞數×100/(100+計數100個白細胞同時計數到的有核紅細胞數)。
2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正常時,外周血中性粒細胞以3葉核居多,桿狀核與分葉核之比為1:13。
2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減低常見的疾病有:①某些感染,如傷寒、流感等;②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少數急性白血病;③慢性理化損傷,如電離輻射(X線等)、長期服用氯霉素后;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加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等;⑤脾功能亢進,如門脈性肝硬化、班替綜合征等。
2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淋巴細胞病理性增多常見于急性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等)、腎移植術后、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
25、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反應性增多是機體的應激反應,動員骨髓儲備池中的粒細胞釋放或邊緣池粒細胞進入血循環,增多白細胞大多為分葉核粒細胞或桿狀核粒細胞。因此D選項的說法錯誤。
26、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Alder-Reilly畸形:細胞質內含有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顆粒,染深紫色。見于脂肪軟骨營養不良、遺傳性黏多糖代謝障礙。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27、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中毒顆粒比正常中性顆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勻,染色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28、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常見于:①過敏性或炎癥性疾病,如蕁麻疹、潰瘍性結腸炎;②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③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
29、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和)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時稱為核左移。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增高者。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細胞總數不增高、甚至減低者。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①輕度左移:僅桿狀核粒細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較輕。②中度左移:桿狀核粒細胞>10%并有少數晚幼粒細胞和中毒性改變,表示有嚴重感染。③重度左移: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數明顯增高,桿狀核粒細胞>25%,并出現幼稚的粒細胞。
30、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淋巴細胞數量減低常見于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嚴重化膿性感染。
3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引起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增多的疾病有:①寄生蟲病:如血吸蟲、華支睪吸蟲、肺吸蟲、絲蟲、包蟲等,以及腸道鉤蟲感染時。②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異體蛋白過敏、花粉癥等。③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脾切除后、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⑤某些惡性腫瘤:癌腫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如肺癌)。⑥某些傳染病。
3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正常情況下,外周血中不會出現有核紅細胞。若出現大量有核紅細胞,其不能被白細胞稀釋液破壞。
3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正常時,外周血中性粒細胞以3葉核居多,桿狀核與分葉核比值為1:13。
3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在嚴重傳染病、化膿性感染、中毒、惡性腫瘤、大面積燒傷等情況下可引起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
35、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Dohle小體是中性粒細胞細胞質因毒性變而保留的嗜堿性區域,呈圓形、梨形或云霧狀,界限不清,染成灰藍色,直徑約1~2μm、是核質發育不平衡的表現,亦可見于單核細胞。常見于嚴重感染,如猩紅熱、白喉、肺炎、敗血癥、燒傷等。
36、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白細胞增多包括兩類:①反應性增多,主要見于急性感染或炎癥;廣泛組織損傷或壞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等。②異常性增多主要見于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RBC增多癥,骨髓纖維化等)。
37、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的應用:①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②觀察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后;③測定腎上腺皮質功能。
3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度左移指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均增高,桿狀核粒細胞>10%并有少數晚幼粒細胞和中毒性改變,表示有嚴重感染。
二、B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細胞和桿狀核粒細胞,失去分裂能力。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裂池包括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和中幼粒細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貯備池:包括桿狀核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成熟粒細胞貯存于骨髓,在貯備池中停留3~5d,數量為外周血的5~20倍,貯備池中細胞,在機體受到感染和其他應激反應時,可釋放入循環血液。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70,絕對值>7×109/L稱為中性粒細胞增多。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正常情況下,外周血中中性桿狀核粒細胞的參考范圍為百分率(%)為1~5。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Russell小體常見于多發性骨髓瘤、傷寒、瘧疾、黑熱病等。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Mott細胞常見于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癥、瘧疾、黑熱病、多發性骨髓瘤。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嚴寒或暴熱可使白細胞數高達15×109/L或更高。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劇烈運動、劇痛、情緒激動使白細胞顯著增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