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急腹癥
1、關于腹腔診斷性穿刺,下列錯誤的是
A.抽出暗紅色不凝固血或混濁液體說明有臟器損傷或病變
B.對腹脹明顯的患者易穿破腸壁,應慎重
C.抽出的血液迅速凝固說明穿入血管或血腫
D.抽不出液體可排除內臟損傷或病變
E.可根據情況選擇在左下腹或右下腹穿刺
[答案]D
[解析]有時量少,或損傷部位被大網膜包裹等情況,不一定都能抽出液體。
2、膽囊穿孔多見于膽囊頸部,其原因是
A.該部位張力低
B.該部位肌肉運動差
C.該部位黏膜抵抗力弱
D.該部位結石易嵌頓
E.局部血供差
[答案]D
[解析]較小的膽囊結石(直徑2-3mm),可排入膽總管,若嵌頓于膽總管下端壺腹部,會導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和全身感染。如膽囊結石嵌于膽囊頸部,可導致囊內壓力增高,加之膽汁酸刺激膽囊黏膜,引起充血、水腫、滲出即急性膽囊炎,結石嵌頓部位,長期壓迫導致膽囊壁潰瘍,缺血壞死甚至穿孔。
3、常導致休克,且休克不易糾正的外科急腹癥是
A.潰瘍病急性穿孔
B.闌尾炎穿孔
C.急性水腫性胰腺炎
D.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E.腸傷寒穿孔
[答案]D
[解析]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治療上盡快解除梗阻是關鍵,梗阻不除,休克易反復。
4、腹部閉合性外傷2小時,腹痛(向左肩放射),血壓8/5.3kPa,心率140/min。全腹輕壓痛,腸鳴音減弱,應考慮
A.脾破裂
B.胰腺損傷
C.膽囊破裂
D.胃破裂
E.肝破裂
[答案]A
[解析]脾破裂的臨床表現以內出血及血液對腹膜的刺激為其特征,并常與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密切相關。出血量大而速度快的很快就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傷情十分危急;出血量少而慢者癥狀輕微,除左上腹輕度疼痛外無其他明顯體征,不易診斷。隨時間的推移,出血量越來越多,才出現休克前期的表現,繼而發生休克。由于血液對腹膜的刺激而有腹痛,初起在左上腹,慢慢涉及全腹,但仍以左上腹最為明顯,同時有腹部壓痛、反跳痛和腹肌緊張。有時因血液刺激左側膈肌而有左肩牽涉痛,深呼吸時這種牽涉痛加重。實驗室檢查發現紅細胞、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進行性降低,提示有內出血。
5、急腹癥的治療中,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膽道蛔蟲并發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時應行手術治療
B.急腹癥診斷不明時,忌用嗎啡類止痛劑
C.并非所有脾破裂均需做脾切除
D.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均應立即手術
E.并非所有的急腹癥均需手術
[答案]D
[解析]D太過絕 對;也有非手術治療,通過胃腸減壓,抗生素控制感染,待潰瘍穿孔自行閉合,腹腔滲液自行吸收。但一般是比較小的潰瘍,或者是穿孔后,太時間太長送醫的,都可以先行保守治療。
6、男性,21歲,因飽餐后活動,突感中腹部劇烈疼痛,陣發加重,伴嘔吐,為排氣、排便。查體:腹部膨起,壓痛明顯,腸鳴音亢進。
[問題1]、最可能的診斷是
A.急性胰腺炎
B.急性膽囊炎
C.小腸扭轉
D.膽道蛔蟲癥
E.潰瘍穿孔
[答案]C
[解析]小腸扭轉常發生于飽食后劇烈活動,隨著姿勢體位突然改變,易引起小腸扭轉。
[問題2]、下一步檢查方法是
A.上消化道鋇餐造影
B.腹部立位平片
C.B超檢查
D.血管造影
E.血尿淀粉酶價差
[答案]B
[解析]腸梗阻的檢查,最常用的是立位腹部平片,簡單方便,基本可明。
7、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典型的臨床表現是
A.腹痛、嘔吐、腫物
B.腹痛、血便、腫物
C.腹痛、腫物、哭鬧
D.腹痛、面色蒼白、哭鬧
E.腹痛、嘔吐、血便
[答案]B
[解析]以腹痛為主,多在臍周或遍及全腹,為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重。往往有寒戰、發熱。多伴腹瀉,80%的病人有血便,呈血水樣或果醬樣,有時為紫黑色血便,有時可觸及伴壓痛的包塊。X線腹部平片檢查可見小腸擴張、充氣并有液平,腸間隙增寬顯示腹腔內有積液。
8、外科急腹癥總的治療原則是
A.糾正急腹癥的病理改變
B.糾正水電解質、酸堿代謝紊亂
C.控制感染
D.維持重要臟器功能
E.對癥處理
[答案]A
[解析]任何一種疾病,都有著病理、生理改變,其總的治療原則都是盡可能的完全恢復或改善病人各個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
9、A.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B.原發性腹膜炎C.胃十二指腸穿孔D.闌尾炎穿孔E.肝脾破裂
[問題1]、腹腔穿刺液中有大量中性粒細胞,革蘭陽性球菌。常見于
[答案]B
[解析]原發性腹膜炎,多為溶血性鏈球菌及肺炎鏈球菌,革蘭染色陽性。
[問題2]、腹腔穿刺液中有大量中性粒細胞,無細菌。常見于
[答案]A
[解析]胰腺炎引起的腹腔積液是炎性滲出液,內無細菌。
[問題3]、腹腔穿刺液中有大量中性粒細胞,細菌少。常見于
[答案]C
[解析]上消化道內細菌少,主要為消化液,后期可引起化膿性腹膜炎。
[問題4]、腹腔穿刺液中有大量中性粒細胞,革蘭陰性桿菌。常見于
[答案]D
[解析]闌尾位于消化道,內有大量大腸桿菌,屬革蘭陰性桿菌。
相關推薦:
2022衛生資格考試大綱 | 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