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及關節損傷
1、男性患者,68歲。右股骨粗隆間骨折,主要與股骨頸骨折鑒別的一項是
A.大轉子超過Nelaton線以上
B.Bryant三角底邊短縮
C.患肢短縮
D.患肢外旋近90°
E.患肢外旋畸形
[答案]D
[解析]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肢外旋近90°,股骨頸骨折患肢外旋近45°~60°。
2、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表現不包括
A.股骨大轉子頂端在Nelaton線之上
B.Bryant三角底邊延長
C.大轉子上移
D.縱向叩擊痛
E.患側足呈45°~60°外旋畸形
[答案]B
[解析]股骨頸骨折導致Bryant三角底邊短縮。
3、男性青年,因車禍致脛腓骨中上1/3處開放性粉碎性骨折,行清創術,摘除所有的粉碎的骨片,術后長腿石膏管型固定4個月后,骨折仍未愈合,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骨折處血液供應差
B.傷肢固定不確定
C.清創時摘除過多的碎骨片
D.功能鍛煉不夠
E.未做內固定
[答案]C
[解析]脛骨中上1/3骨折,骨折處血液供應應該較好,雖然是開放性骨折,術后未發生感染,長腿石膏外固定尚確切,骨折未愈合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C項,清創時摘除了過多的骨片造成缺損。
4、關于踝關節骨折治療中錯誤的是
A.骨折解剖對位
B.踝穴不宜過大或過小
C.內固定堅強
D.反復整復,爭取閉合復位,以免手術
E.早期功能鍛煉
[答案]D
[解析]踝部骨質較松,反復整復,容易造成骨折斷面不整齊,為手術治療也造成困難,如果手法整復不容易成功,則不要勉強,要爭取盡早手術。
5、患者,男性,47歲。左側脛腓骨下1/3開放性骨折,給予清創縫合外固定治療,3個月后患者局部壓痛,X線提示骨折線尚存在,有少量骨痂,骨折對位良好,導致該患者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的主要因素是
A.年齡大
B.局部感染
C.骨折組織血液供應差
D.軟組織損傷
E.外固定時間太長
[答案]C
[解析]脛腓骨下1/3開放性骨折,骨折部血液供應差,所以容易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6、45歲男性,一年前因脛腓骨骨折,行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現檢查見骨折處有反常活動,X線顯示脛骨上下端髓腔被硬化骨封閉,骨折端有3mm間隙,并向后成角15°,其治療應采用
A.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
B.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
C.切開復位,內固定加外固定
D.切開復位,外固定
E.切開復位,植骨. 內固定植骨加外固定
[答案]E
[解析]患者檢查見骨折處有反常活動,X線顯示脛骨上下端髓腔被硬化骨封閉,骨折端有3mm間隙,并向后成角15°,以上都是手術適應證。另外,髓腔硬化骨封閉,骨折端有3mm間隙,局部應植骨,故E正確。
7、一病人脛腓骨骨折,閉合復位石膏外固定,當時肢體腫脹較明顯,治療中病人未能積極進行功能練習,2個月后除外固定見骨折已經愈合。經1個月功能鍛煉,恢復不滿意,膝關節功能差,此為
A.損傷性骨化
B.創傷性關節炎
C.關節僵硬
D.缺血性骨壞死
E.缺血性肌痙攣
[答案]C
[解析]骨折后,臨近的關節經過長期固定,容易造成關節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痙攣,關節僵硬,稱為骨折病。
8、女性,70歲。下樓時不慎摔傷右髖部,查體:右下肢短縮,外旋50°畸形,右髖腫脹不明顯,但有叩痛。該患最可能的診斷是
A.右髖后脫位
B.右髖前脫位
C.右股骨頸骨折
D.右粗隆間骨折
E.右髖軟組織損傷
[答案]C
[解析]典型的外傷史;傷側髖部疼痛,一般不能站立行走,活動髖關節誘發劇痛,局部存在,明顯壓痛及傷肢捶跟痛;患肢呈短縮、外旋、內收畸形,大轉子上移。
9、女性,78歲,平地跌倒后右髖痛,攝片提示:右股骨頸骨折嵌插型。以下哪一體征與診斷相符
A.右下肢無縮短畸形
B.右下肢無外旋畸形及縮短
C.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能抬離床面
D.右下肢縱向叩擊痛(-)
E.右股骨大粗隆叩擊痛(-)
[答案]C
[解析]股骨頸嵌插骨折患肢仍會有輕度縮短,外旋畸形,一般也都有縱向叩擊痛及大粗隆叩擊痛。如嵌插較緊的話,患肢直腿抬高能抬離床面,甚至能跛行。
10、髖關節脫位后復位以下哪種方法最常用、最簡便、最安全
A.Bigelow法
B.Stimson法
C.Allis法
D.骨牽引復位
E.切開復位
[答案]C
[解析]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處于內收屈曲內旋位,下肢縮短股骨頭上移,閉合復位以Allis法最常用、最簡便、最安全。
相關推薦:
2022衛生資格考試大綱 | 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