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膿性感染的癤、癰、蜂窩織炎的概述、臨床特點和治療
一、癤
1.概述
金黃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以頭、面、頸、腋下、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為多見。面部,特別是上唇和鼻部周圍的癤,處理不當可引起顱內感染。
2.臨床表現
局部出現紅、腫、痛的小硬結,逐漸腫大,呈圓錐形隆起。
癤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癥狀。“危險三角區”的癤腫如被擠壓或挑刺,容易促使感染沿內眥靜脈和眼靜脈向顱內擴散。
3.治療原則
癤以局部治療為主,若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也需全身應用抗菌藥物(青霉素等)。
二、癰
1.概述
癰: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個相鄰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成。好發于皮膚韌厚的項背部,常見于身體比較衰弱或糖尿病病人。感染常從一個毛囊底部開始,因皮膚厚而沿皮下脂肪層蔓延,侵入附近的毛囊群。
2.臨床表現
隆起的紫紅色浸潤區,界限不清,在中心有多個膿栓,破潰后呈蜂窩狀。然后中心壞死、溶解、塌陷,猶如“火山口”,其內含有膿液和大量壞死組織。癰易向四周和深部發展。有明顯的全身癥狀,唇癰易引起顱內海綿狀靜脈竇炎,危險性更大。
3.治療原則
(1)充分休息、加強營養,使用鎮靜劑,合理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青霉素等,以后根據細菌培養和敏感試驗選擇敏感藥物)。
(2)局部早期可用金黃膏、50%硫酸鎂。
(3)較小的癰在早期經上述處理后,壞死組織脫落,傷口可逐漸愈合外,大部分癰都因病變范圍較大,引流不暢,中央部壞死組織多,全身癥狀重者,感染不易控制而需作切開引流術。切開一般用“+”、“++”形切口。切口應超出炎癥范圍少許,深達筋膜,盡量剪除壞死組織。填塞紗條,。一般是在術后24小時更換敷料,改呋喃西林紗條抗炎。
三、蜂窩織炎
1.概述
皮膚和皮下組織廣泛性的急性彌漫性化膿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或腐生性細菌。
2.臨床表現
劇痛、彌漫性紅腫,邊界不清。初為硬塊,后中央變軟、破潰形成潰瘍,約2周結疤痕而愈。
3.治療原則
(1)可局部50%硫酸鎂濕敷。也可作紫外線或超短波治療。
(2)一般需同時應用抗生素。一般先用新青霉素或頭孢類。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調整用藥。
(3)一旦形成膿腫,應行切開引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