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嗜酸性粒細胞的簡述
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或細菌。嗜酸性粒細胞可釋放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細胞及肥大細胞中活性物質的合成與釋放,或滅活上述物質。其臨床意義如下。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過敏性疾病
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血清病、過敏性肺炎等。
(2)皮膚病與寄生蟲病
牛皮癬、濕疹、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真菌性皮膚病、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絳蟲病等。
(3)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4)用藥
應用羅沙替丁、咪達普利(ACEI),或頭孢拉定、頭孢氨芐、頭孢呋辛鈉、頭孢哌酮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或創傷
見于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后、嚴重燒傷等。
(2)用藥
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皮質素、坎地沙坦西酯(ABR)、甲基多巴等。
(三)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無吞噬功能,顆粒中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其中主要為肝素、組胺、慢反應物質、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應中與IgG具有較強的結合力,結合了IgG的堿性粒細胞再次接觸相應的過敏原時,發生抗原抗體反應,細胞發生脫顆粒現象。繼而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等變態反應。其臨床意義如下。
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常伴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可達l0%以上;或淋巴網細胞瘤、紅細胞增多癥、罕見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或轉移癌。
(2)創傷及中毒
脾切除術后,鉛中毒、鉍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見增多。
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
速發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
(2)用藥
見于促皮質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過量及應激反應。
關注"執業藥師"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藥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藥師"
執業藥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