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熱
(一)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體溫升高、脈搏加快,頭痛,乏力,突發熱常為0.5-1d,持續熱為3——6d。
根據發熱伴發癥狀可診斷病因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高于正常值——細菌感染
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值——病毒感染
2.伴有頭痛、四肢關節痛、咽喉痛、畏寒、乏力、鼻塞或咳嗽——感冒
3.持續高熱,如24h內波動持續在39——40℃,居高不下,伴隨寒戰、胸痛、咳嗽、吐鐵銹痰——肺炎;
4.兒童伴有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麻疹;
兒童或青少年伴有耳垂為中心的腮腺腫大——流行性腮腺炎;
5.發熱可有間歇期,表現有間歇發作的寒戰,高熱,繼之大汗(一陣兒冷,一陣兒熱)——化膿性感染或瘧疾;
6.起病緩慢,持續稽留熱,無寒戰、脈緩、玫瑰疹、肝脾腫大——傷寒;
(二)發熱的藥物治療
藥名 | 作用特點 |
對乙酰氨基酚
(撲熱息痛) |
——退熱首選藥(選它就“對了”)
特點:解熱作用強,鎮痛、抗炎作用弱; 胃腸刺激小,作用緩和而持久; 尤其適用于老年人和兒童退熱。 用量:成人一次0.3~0.6g 兒童按體重一次10~15mg/kg 或按體表面積一日1.5g/m2; 成人不宜超過2g/d; 用法:每隔4~6小時重復用藥1次 每日小于4次 用藥不超過3天。 |
阿司匹林 | 嬰幼兒發熱:可選用阿苯片(每片含阿司匹林100mg、苯巴比妥10mg);
兒童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發熱:有可能引起Reye’s綜合征,應避免使用。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0.3~0.6g,一日3次; 兒童一日30~60mg/kg,分4~6次服用,或一次5~10mg/kg; |
布洛芬
(芬必得) |
特點:鎮痛作用最強(是阿司匹林的16~32倍)
胃腸不良反應最輕; 用法用量: 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一次0.2~0.4g,一日3~4次; 1~12歲兒童,每次5~10mg/kg,每日3次。 |
貝諾酯 | 特點:是對乙酰氨基酚與阿司匹林的酯化物,長效。
對胃腸道的刺激性小于阿司匹林 療效與阿司匹林相似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5~1g,一日3次, 老年人用藥一日不超過2.5g。 |
(三)用藥與健康提示
1.治標不治本——只對癥,不治病!
解熱鎮痛藥用于退熱純屬對癥治療,可能掩蓋病情,影響疾病的診斷,應引起重視。
先診后治!
2.特殊人群用藥的提示
阿司匹林致畸
對乙酰氨基酚可通過胎盤
布洛芬用于晚期妊娠可使孕期延長
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胃潰瘍和青光眼……等患者,應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使用此類藥物。
3.特殊提示
用于解熱一般不超過3d.
不宜同時應用兩種以上此類藥物
不宜飲酒
二、疼痛
(一)藥物治療
1、非處方藥
問:什么痛用什么藥?
答:
(1)首選——解熱鎮痛藥(對、布、扶)
(2)神經性/精神性疼痛——谷維素、維生素B1
(3)痙攣性疼痛——氫溴酸山莨菪堿、顛茄浸膏片
①雙氯芬酸鈉二乙胺乳膠劑(扶他林):用于緩解肌肉、軟組織和關節的輕至中度疼痛。
外用:按照痛處面積大小,使用本品適量,輕輕揉搓,使本品滲透皮膚,一日3——4次。
②谷維素、維生素B1:對緊張性頭痛,長期精神比較緊張者、神經痛、推薦合并應用。
谷維素口服:一次10——30mg,一日3次。
維生素B1口服:一次10mg,一日3次。
2、處方藥
問:什么痛——用什么藥?
答:
(1)非甾體類抗炎藥——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塞來昔布
(2)緊張性頭痛、偏頭疼——羅通定、麥角胺咖啡因、米曲普坦、苯噻啶等;
伴隨情緒障礙者——可適當給予抗抑郁藥;
長期精神較緊張者——推薦應用地西泮;
(3)三叉神經痛——首選卡馬西平,如無效可繼服苯妥英鈉或氯硝西泮等藥物。
(4)骨關節炎——氨基葡萄糖
(5)痙攣性疼痛——阿托品、可待因片、氨酚待因片
(二)用藥注意事項與患者教育
1.決不盲目鎮痛!
——先明確病因,再鎮痛。初感疼痛的患者,決不要輕易用藥,以免掩蓋病情,耽誤治療。
2.解熱鎮痛藥用于鎮痛一般不超過5d
——如癥狀未緩解,或加重應去醫院診治。
3.創傷性劇痛、內臟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絞痛解熱鎮痛藥無效
——對慢性鈍痛,如牙痛、頭痛、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等有效。
4.應用解痙藥,如消旋山莨菪堿片
——用藥后24h,癥狀未緩解——應立即就醫。
——會加重反流性食管炎
——重癥潰瘍性結腸炎、嚴重心衰、心律失常、心梗患者——慎用。
5.硫酸氨基葡萄糖有胃腸道刺激
——宜在飯時或飯后服用,可減少胃腸道不適,特別是有胃潰瘍的患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