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藥師考試中藥學輔導:歸經
一、含義
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系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依據。
二、理論基礎
1.臟象學說所謂臟象學說,即論述人體臟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既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又是中藥歸經的理論基礎。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現異常,常導致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癲狂、癡呆、健忘、昏迷等癥,分別選用酸棗仁(養心安神)、遠志(寧心安神)、朱砂(鎮驚安神)、麝香(開竅醒神)等即可減輕或消除上述各癥,就云其歸心經。
2.經絡學說所謂經絡學說,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它補充了臟象學說的不足,是中藥歸經的又一理論基礎。該學說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體表之邪可以循經絡內傳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循經絡反映到體表,不同經絡的病變可引發不同的癥狀。當某經絡發生病變出現病證,選用某藥能減輕或消除這些病證,即云該藥歸此經。如足太陽膀胱經主表,為一身之藩籬,風寒濕邪外客此經后,可引發頭項痛、身痛、肢體關節酸楚等癥,投用羌活(散風寒濕止痛)能消除或減輕這些癥狀,即云羌活歸膀胱經,等等。
三、確定依據
1.藥物特性每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氣、味等特性,有些醫家(特別是古人)有時也以此作為歸經的依據,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人肺,陳皮、半夏、荊芥均味辛,故歸肺經;甘入脾,飴糖、甘草、黨參均味甘,故歸脾經等。然按此確定藥物的歸經往往帶有片面性,即便是將諸特性合參時也欠準確。
2.藥物療效前人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逐步認識到每種藥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圍,以此確定藥物的歸經十分準確。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心經,等等。
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常直接書為歸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膽、心包、三焦經等;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人少陰、入太陰、入厥陰、入少陽、人太陽、人陽明;有時也將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陰心經、人厥陰肝經等。
五、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首先,指導醫生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而選擇用藥。如熱證有肺熱、肝熱等不同,治肺熱咳喘,即選歸肺經而善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等;治肝熱或肝火證,即選歸肝經而善清肝火的龍膽草、夏枯草等。其次,指導醫生根據臟腑經絡病變的傳變規律選擇用藥。由于臟腑經絡的病變可以互相影響,臨床治療各種病證并不是某經病單純使用某經藥,還要根據臟腑經絡之間的生理關系和疾病傳變規律,選擇歸他經的藥與之相配進行治療。如咳嗽痰喘,治療時就不能只選用歸肺經的藥,若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歸肺經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與歸肝經能清熱涼肝的青黛同用,使肝肺兩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虛者,又當以歸肺經的止咳化痰藥與歸脾經的健脾藥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