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參考答案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白細胞分類計數【正常參考區間】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0.50~0.70(50%-70%)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細胞0.01~0.05(1%~5%);兒童0.005~0.05(0.5%~5%)
嗜堿性粒細胞0~0.01(0%~1%)
淋巴細胞0.20~0.40(20%~40%)
單核細胞0.03~0.08(3%~8%)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常用醫學檢查指標白細胞計數正常值參考范圍。
白細胞(WBC)計數
【正常參考區間】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靜脈血(3.5~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2歲嬰幼兒(11.0~12.0)×109/L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增加:由于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數值增減是影響白細胞總數的關鍵。①急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癥:為中性粒細胞增多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各種球菌感染最為明顯。病毒及立克次體增多程度則與病原種類,感染部位和程度,年齡和機體反應性有關。②中毒:代謝性中毒如尿毒癥、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學藥物中毒如汞中毒、鉛中毒等。③急性大出血;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⑤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紅細胞破壞:嚴重外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心肌梗死及嚴重的血管內溶血后。
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血常規檢查的臨床意義。通常考題中否定性的題干,如有“不準確”“不是”等否定詞出現的時候,考生要特別注意,避免思維定式產生的答題錯誤。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細胞,白細胞減少主要見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疾病,應用磺胺藥、解熱鎮痛藥、部分抗生素等。也可表明是患者受到某些特殊感染,如革蘭陰性菌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病毒感染(風疹、肝炎)等表明受到放射線、化學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響。而主要見于月經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后等是白細胞增多的生理性原因。
5、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白細胞計數【正常參考區間】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靜脈血(3.5~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2歲嬰幼兒(11.0~12.0)×109/L
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白細胞計數【正常參考區間】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靜脈血(3.5~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2歲嬰幼兒(11.0~12.0)×109/L
7、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淋巴細胞減少: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發生各種中性粒細胞增多癥時,淋巴細胞相對減少。
A、B、C、D均為導致淋巴細胞增多的因素。
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白細胞分類計數【正常參考區間】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0.50~0.70(50%-70%)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細胞0.01~0.05(1%~5%);兒童0.005~0.05(0.5%~5%)
嗜堿性粒細胞0~0.01(0%~1%)
淋巴細胞0.20~0.40(20%~40%)
單核細胞0.03~0.08(3%~8%)
9、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增加:由于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數值增減是影響白細胞總數的關鍵。①急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癥:為中性粒細胞增多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各種球菌感染最為明顯。病毒及立克次體增多程度則與病原種類,感染部位和程度,年齡和機體反應性有關。②中毒:代謝性中毒如尿毒癥、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學藥物中毒如汞中毒、鉛中毒等。③急性大出血;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⑤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紅細胞破壞:嚴重外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心肌梗死及嚴重的血管內溶血后。
10、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淋巴細胞減少: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發生各種中性粒細胞增多癥時,淋巴細胞相對減少。
1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過敏性疾病 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血清病、過敏性肺炎等。
(2)皮膚病與寄生蟲病 牛皮癬、濕疹、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真菌性皮膚病、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絳蟲病等。
(3)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4)藥物 應用頭孢拉定、頭孢氨芐、頭孢呋辛、頭孢哌酮等抗生素等。
(5)惡性腫瘤 某些上皮系腫瘤如肺癌等。
(6)傳染病 猩紅熱。
(7)其他 風濕性疾病、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癥等
1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紅細胞計數:【正常參考區間】
新生兒:(6.0-7.0) ×1012/L
嬰兒:(5.2-7.0) ×1012 /L
兒童:(4.2-5.2) ×1012/L
成人 男:(4.0-5.5) ×1012/L
女:(3.5-5.0) ×1012/L
白細胞計數:【正常參考區間】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靜脈血(3.5~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2歲嬰幼兒(11.0~12.0)×109/L
1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由珠蛋白和亞血紅素組成。在正常情況下,血中血紅蛋白的成分主要為氧合血紅蛋白和還原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體內的作用主要為運輸氧和二氧化碳,攜帶氧的血紅蛋白稱為氧合血紅蛋白,攜帶二氧化碳的稱為還原血紅蛋白。血紅蛋白除能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外,尚可與某些物質作用形成多種血紅蛋白衍生物,在臨床上可用于診斷某些變性血紅蛋白癥和血液系統疾病。
【正常參考區間】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 g/L
新生兒170~200 g/L
14、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用藥應用對氨基水楊酸鈉、伯氨喹、維生素K、硝酸甘油等會使血紅蛋白量增多。
15、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紅蛋白參考范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1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小板計數(PLT)是由骨髓巨核細胞產生的,每個巨核細胞可以產生2000~3000個血小板,生存期為8~11天,具有黏附、聚集、釋放等多種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①生理情況下,它通過營養血管內皮,填補內皮細胞間的縫隙并保持毛細血管壁的完整性;對毛細血管的營養和支持作用;②當毛細血管壁受損時,它黏附于損傷部位,通過黏附、聚集、釋放功能參與初期止血過程,在傷口處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通過釋放細胞內凝血因子、提供催化表面和收縮功能參與二期止血。其中血小板3因子對血液的凝固尤為重要,故血小板數量發生改變時常導致出血。④釋放血小板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發生退縮,促進血液凝固。另外,血小板計數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礙的重要指標之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癌轉移、炎癥、免疫反應等病理生理過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血小板計數是出血性疾病必不可少的檢測項目。
【正常參考區間】(100~300)× 109/L
17、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藥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血藥肝素鈉、依諾肝素、磺達肝癸鈉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應用某些抗腫瘤藥、抗生素、磺胺藥、細胞毒性藥亦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1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小板數減低 ①血小板生成減少,見于造血功能損傷(再障、貧血、急性白血病)、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周期性血小板減少癥、新生兒風疹、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以及母親服用噻嗪類利尿劑導致嬰兒血小板減少癥等。②血小板破壞過多,見于免疫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變態反應,新生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體外循環及脾功能亢進等;③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④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脾腫大。⑤藥物中毒或過敏引起,如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藥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血藥肝素鈉、依諾肝素、磺達肝癸鈉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應用某些抗腫瘤藥、抗生素、磺胺藥、細胞毒性藥亦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19、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錯誤選項分析:
A.紅細胞沉降率(ESR)也稱血沉,是指紅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距離。
B.紅細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見于女性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內)。
C.一般說來,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體內有感染或壞死組織的情況,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變的存在。
D.惡性腫瘤迅速增長的惡性腫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腫瘤血沉多正常。
20、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紅細胞沉降率參考范圍: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2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正常人每日排出尿液1000~3000ml,兒童每小時3~4ml/kg。其中97%為水分,所以,A選項錯誤。
正常人的新鮮尿液呈弱酸性,所以C選項錯誤。
正常人的尿量變化幅度較大,可能與飲水量和排汗量有關。所以,D選項錯誤。
正常人的尿液中含有3%固體物質。所以,E選項錯誤。
2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尿酸堿度降低
(1)疾病 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痛風、尿酸鹽和胱氨酸結石、尿路結核、腎炎、失鉀性的代謝性堿中毒、嚴重腹瀉及饑餓狀態。
(2)藥物 應用酸性藥物,如維生素C、氯化銨等,使尿液pH值降低。
2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尿液酸堿度參考范圍:晨尿pH5.5~6.5;隨機尿pH4.5~8.0。
2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尿比重(urine specific gravity, SG)系指在4℃時尿液與同體積純水的重量之比。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為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通過腎臟排出水分和多種固體物質進行調節。尿比重可以反映腎小管濃縮和稀釋功能,尿比重受尿中所含可溶性物質的數量、質量及尿量的影響,即取決于尿液中溶解物質(尿素、氯化鈉)的濃度,其中尿素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氯化鈉反映鹽的含量。
2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題利用排除法選擇;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霉素),多肽類抗生素(多黏菌素)、抗腫瘤藥(甲氨蝶呤)、抗真菌藥(灰黃霉素)、抗精神病藥(氯丙嗪)等藥物,可引發腎毒性蛋白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