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驗室檢查:
1.影像學:
x線:纖維鈣化的硬結病灶:密度較高、邊緣清晰的斑點、條索或結節
浸潤型病灶:密度較淡,邊緣模糊的云霧狀陰影
干酪樣病灶:密度較高、濃淡不一,有環形邊界透光區的空洞
2.結核菌素試驗:
皮內注射0.1ml硬結平均直徑>=5mm為陽性。
陽性意義:對嬰幼兒診斷價值較大,3歲以下強陽性反應視為有新近感染的活動性結核;2年內結素反應從<10mm增加至10mm以上,并增加6mm以上時可認為有新感染。
陰性意義:結核感染后需4~8周建立充分變態反應。
應用免疫抑制藥、營養不良、麻疹、百日咳,結素反應可暫時消失。
嚴重結核病及危重患者對結素無反應。
淋巴細胞免疫系統缺陷及年老體弱者亦為陰性。
五、并發癥:
結核性膿氣胸
慢纖洞型并發肺氣腫、肺大皰引起自發性氣胸,可導致慢性肺心病
繼發性支擴
六、治療:
1.化療:
短程為6~9個月
全殺菌劑:異煙肼、利福平
半殺菌劑:鏈霉素(胞外)吡嗪酰胺(胞內)
抑菌劑:乙胺丁醇、對氨基水楊酸鈉
INH:周圍神經炎、CNS中毒、肝臟損害
RFP:消化道不適、流感癥候群、肝功能損害
鏈霉素:VIII顱神經損害、腎功能損害、過敏反應
PZA:高尿酸血癥、關節痛、胃腸不適、肝損害
EMB:胃腸不適、球后視神經炎、視力減退、視野縮小
2.對癥治療:
(1)毒性癥狀:加用糖皮質激素,在抗結核治療基礎上慎用
。2)咯血:小量:對癥治療為主,年老體弱慎用強鎮咳藥
中大量:側臥,垂體后葉素
咯血窒息前癥狀:胸悶、氣憋、唇甲發紺、面色蒼白、冷汗、煩躁不安-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一、病理和分類:
1.按解剖學:
中央型,周圍型
2.組織學:
鱗癌:中央型多見
小細胞癌:惡性度最高,多發于肺門附近
副癌綜合癥:癌細胞內有神經內分泌顆粒,具有內分泌和化學受體功能,能分泌5-羥色胺、兒茶酚胺、組胺,激肽等肽類物質
大細胞未分化癌
腺癌:局部浸潤和血行轉移較早
二、臨床表現:
1.原發腫瘤引起的癥狀:
咳嗽、咯血、喘鳴、胸悶氣急、體重下降、發熱
2.腫瘤局部擴展引起的癥狀:
胸痛、呼吸困難、咽下困難、聲音嘶啞
上腔靜脈壓迫綜合癥
Horner綜合癥:病側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眼球內陷,同側額部與胸壁無汗或少汗
3.遠處轉移引起的癥狀:
腦、CNS:
骨骼
肝
淋巴結
4.作用于其他系統引起的肺外表現:
肥大性肺性骨關節。鸿茽钪浮⒎蚀笮怨顷P節病,多見于鱗癌
分泌促性激素:男性顱房發育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物:Cushing
神經肌肉綜合癥:小腦皮質變性、周圍神經病變、重癥肌無力
高鈣血癥
三、X線:
1.中央型:肺門類圓形陰影,邊緣毛慥;可以肺不張或阻塞性肺炎并存,形成“S”型表現
2.周圍型:局限性小斑片狀陰影、可發生肺癌空洞
3.細支氣管肺泡癌:結節型
彌漫型:兩肺大小不等的結節狀播散病灶
四、診斷:
早期排查:
無明顯誘因的刺激性咳嗽持續2~3周,治療無效
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質改變者
持續或反復在短期內痰中帶血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
反復發作的同一部位的肺炎,特別是段性肺炎
原因不明的肺膿腫,無中毒癥狀,無大量膿痰、物異物吸入史,抗感染治療效果不顯著
原因不明的四肢關節疼痛及杵狀指
X線的局限性肺氣腫或段、葉性肺不張
孤立性圓形病灶和單側性肺們陰影增大者
原有肺結核病灶已穩定,形態或性質發生改變
無中毒癥狀的胸腔積液,尤以血性、進行性增加者
胸腔積液:
一、病因:
1.胸膜毛細血管內靜水壓增高
2.胸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3.胸膜毛細血管內膠體滲透壓降低
4.壁層胸膜淋巴引流障礙
5.損傷所至胸腔內出血
滲出性 | 漏出性 | |
外觀 | >1.018 | <1.016~1.018 |
細胞 | >500×106 膿胸時達10000×106/L RBC>5×109/L,惡性腫瘤、結核 RBC>100×109/L,創傷,腫瘤,肺梗死 |
<100×106/L,淋巴、間皮為主 |
PH | 結核性 <7.3 膿胸,食管破裂 <7 |
急性胰腺炎 >7.3 惡性 >7.4 |
蛋白質 | 胸液/血清>0.5 | 1. |
類脂 | 2. | |
葡萄糖 | <3.35mmol/L 結核性、惡性、類風關、化膿性 | 3. |
酶 | LDH>200u/L,胸液/血清>0.6 >500u/L,惡性腫瘤,并發細菌感染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