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制劑
根據其來源和結構分為動物源性胰島素、基因工程生產的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已逐漸取代動物胰島素。根據其作用特點分為速效(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短效(常規)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以及預混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
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碘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空氣、水、土壤、巖石以及動植物體內都含有碘,并以碘化物形式存在。一般空氣含碘極微,水碘含量與碘缺乏病的流行有密切關系,在碘缺乏病區多在10mg/L以下。陸產食物中的碘絕大部分為無機碘,受土壤水溶性碘含量的影響,不同地區所產蔬菜和糧食的碘含量不同,大約為10~100mg/kg.在碘缺乏地區碘含量較低,一般在10mg/kg以下。海產品中碘含量較高,可達到100mg/kg以上,特別是海藻類碘含量更高。海藻中碘有一部分是以碘化酪氨酸形式存在的有機碘。碘化物溶于水,可隨水遷移。因此,山區水碘低于平原,平原低于沿海。
體液免疫效應
免疫應答最終效應是將侵入機體的非已細胞或分子加以清除,即排異效應。但抗體分子本身只具有識別作用。,并不具有殺傷或排異作用,因此體液免疫的最終效應必須借助機體的其它免疫細胞或分子的協同作用才能達到排異的效果。
一、抗體分子的中和作用
由于抗體分子有特異識別作用,它可與侵入機體的病毒或外毒素分子結合,從而阻斷了病毒進入細胞的能力或中和了外毒素分子的毒性作用。從而發揮抗體分子的保護作用。
二、抗體分子的調理作用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以及中性粒細胞的表面,都帶有IgG或IgM分子的Fc受體或補體分子受體。因此,由抗體與抗原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極易被這種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細胞所吞噬殺傷或降解并被排除。
三、補體介導的細胞溶解作用
補體分子可經第一活化途徑或旁路活化途徑溶解靶細胞。但補體分子在無抗體分子存時,不能被活化。因此,抗體分子可借補體的作用溶解細胞,被溶解的細胞再經吞噬細胞系統加以排除。
四、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
凡是具有IgG、Fc段受體的吞噬細胞或具有殺傷活性的細胞都參予這種作用。因此參予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的細胞可有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殺傷細胞(K細胞)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