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口足病的發病機理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多發于幼兒的急性傳染病,常發生在氣候變化多的季節。
該病有一定的潛伏期,一般3-6天。病毒不僅通過血液進入體內,也可經淋巴和神經途徑進入人體內。當病毒進入人體內后人體的免疫功能必然會引起足夠的強烈反應。一旦人體內免疫功能很強時,許多病毒即被機體所清除,就不患病了。
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10天左右是可以康復的,極少數可因病毒對機體造成嚴重病理損害,高熱不退的可并發其它疾病,如心肌炎、腦炎等。
蛔蟲病的發病機制
蛔蟲病是由于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之物而引起的。
蛔蟲寄生在小腸內,由于蛔蟲具有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于鉆孔的特性,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癥。若蛔蟲鉆人膽道、闌門,或蛔蟲數量較多,在腸中纏結成團,則出現多種病變及癥狀。
手口足病的危害
手足口病雖不是什么危重疾病,但近幾年,卻有不少孩子因此而產生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起了皮疹就以為是一般的皮膚病,不重視。口腔內的皰疹破了之后引起潰瘍,有些家長以為孩子上呼吸道感染,沒有及時就診。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如不及時治療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伴發無菌性腦膜炎時,其癥狀表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并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手足口病分布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亦可發生聚集發病現象。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規模流行。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