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傳播機制
病原體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不但適應在機體的一定部位發育、繁殖,并且也適應在宿主機體外的自然條件下暫時存活,爾后再侵入一個新宿主,循此世代綿延,以維持病原體作為一個生物種的存在。此種更換宿主的過程,在流行病學中稱為傳播機制。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機制可概括為三個階段:①病原體自宿主機體排出;②病原體停留在外界環境中;③病原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體內。
傳播機制的第一階段與病原體在宿主體內定位有關。例如,痢疾及霍亂的病原體是經口進入體內而定位于腸道,之后,經過繁殖,病原體從定位處隨糞便排出。傳播機制的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的繼續,它直接受第一階段的制約,間接受病原體在體內定位的影響。例如,痢疾及霍亂的病原體均定位于腸道,它們都隨糞便排出體外,但霍亂弧菌在小腸粘膜寄生,痢疾桿菌在大腸粘膜上寄生,由于定位的細微差別,兩種病原體被排出的頻率及隨同的排泄物性質又有不同。
傷寒|副傷寒主要防疫措施
預防和控制傷寒的有效對策是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導的綜合性防疫措施,平時應掌握疫情動態,發現多發,暴發疫情時,流行病學醫師必須親赴現場進行流行病調查,根據疫情性質、范圍、流行強度、主要傳播途徑及流行因素,從客觀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防治工作。
1、平時以搞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環境衛生和帶菌者搜索、治療、管理為主要措施。
2、當散在病例出現后,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和做好疫源地處理。同時加強個案流行病學調查,作好病家消毒指導,對密切接觸者查便、投藥預防。
3、當發現多發或有流行趨勢和暴發疫情時,應迅速找出引起流行原因,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控制擴散與流行,特別是采取就地集中隔離治療病人的措施。
4、對重點人群有計劃,按規定進行免疫接種;在傷寒地方性流行地區,各國使用傷寒死菌苗進行預防取得一定效果,但接種反應問題(局部紅腫、疼痛、發燒、頭痛等)至今尚未解決,因此在人群中難以落實和推廣,直接影響了易感人群的接種率,從而影響了接種效果。
5、帶菌者的檢索與治療:對下列人員就進行檢索、治療與管理。
①凡從事飲食、副食、食品加工、自來水廠、牛奶廠、托幼保教及炊管人員,每年結合體檢進行糞便帶菌者檢查3次。
②對上一年傷寒患者復查便檢3次;
③患者周圍密切接觸者應便檢3次;
④對膽石癥患者手術時作帶菌檢查。
6、流行病監測:國內外傷寒的傳入與輸出,已成為各國監測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不僅要注意國外疫情的傳入,各地區間也要通報疫情。包括傷寒發病分布之特點,病原菌耐藥及噬菌體形別等,以利各地分析疫情動態,追究傳染源、傳播途徑與流行因素,為控制傷寒流行提供科學依據。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