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臨床表現|治療原則
乙型肝炎起病隱匿,主要癥狀為全身乏力、疲乏、厭食、腹部不適、少數病人有惡心、嘔吐癥狀,無黃疸或輕度黃疸,檢查可發現肝腫大,壓痛、脾腫大、少數病人有肝區疼痛。
乙型肝炎臨床表現多樣,應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病期區別對待。
1.休息:
急性乙肝早期應臥床休息,慢性乙肝適當休息,病情好轉注意動靜結合,恢復期逐漸增加活動,但要避免過勞。
2.飲食:
急性乙肝急性期宜進食易消化,含豐富維生素的清淡飲食,慢性乙肝病情反復不愈,宜進食高蛋白飲食。
3.藥物治療:
1)急性乙肝:大多呈自限性經過,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用中西藥物進行的對癥,退黃利膽為主的治療。
2)慢性肝炎: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采取抗病毒,調節免疫,保護肝細胞,防止纖維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臟微循環等療法,藥物種類繁多,可選用1~2種,療程不少于三個月。
3)重型肝炎:病情兇險,應加強護理,進行監護,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積極支持療法的基礎上,采取阻斷肝細胞進行性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臟功能,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如肝性腦病、腦水腫、出血、腎功能不全、繼發感染、電解質紊亂、腹水等)的綜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惡化,提高治愈率。
傳染病傳播機制
病原體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不但適應在機體的一定部位發育、繁殖,并且也適應在宿主機體外的自然條件下暫時存活,爾后再侵入一個新宿主,循此世代綿延,以維持病原體作為一個生物種的存在。此種更換宿主的過程,在流行病學中稱為傳播機制。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機制可概括為三個階段:①病原體自宿主機體排出;②病原體停留在外界環境中;③病原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體內。
傳播機制的第一階段與病原體在宿主體內定位有關。例如,痢疾及霍亂的病原體是經口進入體內而定位于腸道,之后,經過繁殖,病原體從定位處隨糞便排出。傳播機制的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的繼續,它直接受第一階段的制約,間接受病原體在體內定位的影響。例如,痢疾及霍亂的病原體均定位于腸道,它們都隨糞便排出體外,但霍亂弧菌在小腸粘膜寄生,痢疾桿菌在大腸粘膜上寄生,由于定位的細微差別,兩種病原體被排出的頻率及隨同的排泄物性質又有不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