胍類化合物的作用
在尿毒癥患者的血液中,各種胍類化合物的含量增多,其中最受重視的是甲基胍,其次為胍基琥珀酸。
甲基胍的作用:甲基胍是由肌酐轉變而來,轉變途徑可能如下:
正常人血漿中甲基胍含量甚微,約為8μg,尿素癥時可上升達600μg,幾乎為正常值的80倍。肌酐清除率越低,血漿肌酐濃度越高,血漿甲基胍含量也越高。甲基胍主要由腎臟排出。尿毒癥時,甲基胍的排出一般仍能維持正常,故血中甲基胍的濃度增高,主要是生成過多所致。
實驗表明,大劑量甲基胍注入正常狗的體內,可誘導出許多類似尿毒癥的臨床表現,如體重下降、血中尿素氮升高、溶血、紅細胞鐵轉換率降低(紅細胞生成減慢)、嘔吐、腹瀉、出血、運動失調、痙攣、嗜睡、肺淤血、心室傳導阻滯,以及物質代謝異常如高脂血癥,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等。甲基胍還有明顯的利鈉作用,可造成鈉的丟失,并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作用。因此有人認為甲基胍可能是尿毒癥的主要毒性物質。
變構調節的機理
(1)一般變構酶分子上有二個以上的底物結合位點。當底物與一個亞基上的活性中心結合后,通過構象的改變,可增強其他亞基的活性中心與底物的結合,出現正協同效應。使其底物濃度曲線呈S形。即底物濃度低時,酶活性的增加較慢,底物濃度高到一定程度后,酶活性顯著加強,最終達到最大值Vmax.多數情況下,底物對其變構酶的作用都表現正協同效應,但有時,一個底物與一個亞基的活性中心結合后,可降低其他亞基的活性中心與底物的結合,表現負協同效應。如 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對NAD+的結合為負協同效應。
(2)變構酶除活性中心外,存在著能與效應劑作用的亞基或部位,稱調節亞基(或部位),效應劑與調節亞基以非共價鍵特異結合,可以改變調節亞基的構象,進而改變催化亞基的構象,從而改變酶活性。凡使酶活性增強的效應劑稱變構激活劑,它能使上述S型曲線左移,飽和量的變構激活劑可將S形曲線轉變為矩形雙曲線。凡使酶活性減弱的效應劑稱變構抑制劑,能使S形曲線右移。例如,A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變構抑制劑,而ADP、AMP為其變構激活劑。
(3)由于變構酶動力學不符合米-曼氏酶的動力學,所以當反應速度達到最大速度一半時的底物的濃度,不能用Km表示,而代之以K0.55表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