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傳染源的方法
對傳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患者: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傳染病患者一經確定應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實行分級管理。
(2)疑似患者:疑似患者應盡早明確診斷。甲類傳染病的疑似患者必須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隔離、治療和送檢病原學標本,當地衛生防疫機構應在兩日內明確其診斷;乙類傳染病的疑似患者在醫療保健機構指導下治療或隔離治療,并且在兩周內明確診斷。
(3)病原攜帶者:對病原攜帶者應做好登記并進行管理,指導督促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道德風尚;定期隨訪,經2~3次病原檢查陰性時可予解除隔離。在食品行業、服務行業及托幼機構工作的病原攜帶者須暫時調離工作崗位;久治不愈的傷寒或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攜帶者不得再從事威脅性職業。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瘧疾的病原攜帶者嚴禁作獻血員。
(4)接觸者:凡與傳染源有過接觸而且有可能受感染者都應接受檢疫,檢疫期限從最后接觸之日算起相當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
(5)動物傳染源:對人類危害較大的病畜或野生動物應予捕殺,然后焚燒或深埋,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病的家畜;危害性大且無經濟價值的動物應予徹底消滅,
心肺復蘇
置病人于平臥位,躺在硬板床或地上,去枕,解開衣扣,松解腰帶。術者站立或跪在病人身體一側。術者兩只手掌根重疊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處。肘關節伸直,借助身體之重力向病人脊柱方向按壓。按壓應使胸骨下陷5cm以上(嬰幼兒下陷1-2cm)后,突然放松。按壓頻率100次/分以上。單人搶救時,每按壓30次,俯下做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30:2)。按壓5個循環周期(約2分鐘)對病人作一次判斷,主要觸摸頸動脈(不超過5秒)與觀察自主呼吸的恢復 (3-5秒)。雙人搶救時,一人負責胸外心臟按壓,另一人負責維持呼吸道通暢,并做人工呼吸,同時監測頸動脈的搏動。兩者的操作頻率比為15:2.較常見的并發癥是肋骨骨折,骨折的肋骨可以損傷內臟,引起內臟穿孔,破裂及出血等,老年人尤應注意。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