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無細胞結構,體積最小,單一核酸。
2.原核細胞包括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放線菌。
3.真菌細胞核分化程度較高,細胞器完整。
4.細菌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三種形態。
5.細菌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
6.細菌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及芽胞。
7.滅菌是殺滅所有微生物;無菌為不含活的微生物。
8.交叉感染:患者之間或醫患之間直接感染或通過生活物品發生的間接感染。
9.環境感染:醫院內吸入污染空氣或接觸污染設施獲得的感染。
10.醫源性感染:器械消毒不嚴造成的感染。
11.毒血癥:細菌不入血,外毒素入血。
12.菌血癥:細菌入血,未繁殖,一過性存在。
13.敗血癥:細菌入血繁殖,產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癥狀。
14.膿毒血癥:化膿菌入血繁殖,擴至其他器官,產生新的化膿灶。
15.目前醫院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16.金葡菌引起化膿性炎癥、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燙傷樣皮膚綜合征)。
17.A群鏈球菌引起化膿性感染、中毒性疾病(猩紅熱)、超敏反應(風濕熱)。
18.志賀菌屬引起細菌性痢疾。
19.鑒別肺炎鏈球菌與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為膽汁溶菌試驗及菊糖發酵試驗。
20.厭氧芽胞梭菌主要菌種: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和艱難梭菌。
21.鑒定破傷風梭菌有無致病性最可靠依據是破傷風痙攣毒素。
22.與消化性潰瘍、胃炎、胃癌關系密切的細菌是幽門螺桿菌(HP)。
23.人是梅毒的唯一傳染源。后天性梅毒:①第一期:硬下疳。②第二期:玫瑰疹。③第三期:樹膠腫。
24.鑒別真菌的重要標志菌絲和孢子。
25.病毒復制的方式以病毒基因為模板,按照堿基配對原則,合成子代基因。
26.病毒的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觸、性接觸、蟲媒、輸血。垂直傳播為母嬰傳播。
27.腮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可并發睪丸炎、卵巢炎。
28.甲型肝炎病毒(HAV):傳染源為甲肝患者;糞—口途徑,傳染性極強;預后良好。
29.乙型肝炎病毒(HBV):傳染源是乙肝患者及無癥狀HBsAg攜帶者。傳播途徑:①血液;②母-嬰;③性接觸。
30.朊病毒引起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包括人進行性癡呆和震顫病;動物疾病如羊瘙癢病及瘋牛病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