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影響肺換氣因素:呼吸膜的厚度、面積、通氣/血流(V/Q)比值。
肺換氣的結構基礎是呼吸膜,有6層。
V/Q=每分肺泡通氣量/每分肺血流量=0.84。
肺通氣過度時(如肺毛細血管栓塞)V/Q>0.84;肺通氣不足時V/Q<0.84。
肺氣腫是肺換氣功能異常最常見的原因。
組織細胞(細胞內液)CO2分壓最高,呼出氣(肺泡氣)O2分壓最高。
測定肺通氣:時間肺活量,氣體交換意義上:肺泡通氣量。
22.O2的運輸:氧合血紅蛋白+物理溶解。
CO2的運輸:碳酸氫鹽+氨基甲酰血紅蛋白+物理溶解(比O2多)。
正常人動脈血Hb氧飽和度為97%。
氧解離曲線:表示血液氧分壓與血紅蛋白氧飽和度關系,S形,有飽和點。
PCO2↑、2,3-DPG↑、T↑、pH↓時→右移→增加氧的利用。
CO2解離曲線:接近線性關系,無飽和點。
肺牽張反射:肺擴張反射+肺萎陷反射。
切斷雙側迷走神經:呼吸變深變慢。
外周化學感受器:頸動脈體(呼吸)+主動脈體(循環),刺激物為動脈血H+↑、PaCO2↑、PaO2↓(并非氧含量),對PaCO2突然增高的調節反應快。
中樞化學感受器:延髓,刺激物為腦脊液H+、血CO2(>外周),對缺氧不敏感,對PaCO2突然增高的調節反應慢。
23.消化道平滑肌的神經支配:內在神經系統:肌間神經叢(運動)、黏膜下神經叢(分泌);外來神經系統:交感(抑制,收縮)、副交感(增加,松弛)。
胃泌素(促胃液素):促進分泌胃酸、胰液HCO3-、胰酶、肝膽汁、小腸液、胰島素,運動食管胃括約肌、胃平滑肌、小腸平滑肌、膽囊平滑肌。
促胰液素(胰泌素):抑制胃酸、食管胃括約肌、胃平滑肌、小腸平滑肌,其余均促進。
縮膽囊素:抑制食管胃括約肌,其余均促進。
唾液:唾液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分泌,含淀粉酶、溶菌酶、IgA、IgG、IgM等,為低滲液,K+濃度高于血漿。最依賴副交感神經。
24.胃液:胃酸(壁細胞,促進鐵鈣吸收,促胰液素、縮膽囊素釋放,胰液、膽汁、小腸液分泌),內因子(壁細胞,促進VitB12吸收),胃蛋白酶原(主細胞),黏液,碳酸氫鹽。pH0.9~1.5。
刺激胃酸分泌:Ach、胃泌素、組胺(胃泌素、Ach促,生長抑素抑)、Ca2+、低血糖、咖啡因、酒精。
抑制胃酸分泌:胃酸、生長抑素、前列腺素、促胰液素、表皮生長因子。
調節:頭期(酸度、胃蛋白酶均高,消化能力很強),胃期(酸度高、胃蛋白酶較少,迷走-迷走反射),腸期(酸度低、胃液少,十二指腸釋放胃泌素、腸泌酸素刺激胃液分泌)。
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胃酸(負反饋),脂肪(腸抑胃素),高張溶液(腸-胃反射)。
胃的運動:容受性舒張(特征性,無收縮無方向性,暫時儲存)+蠕動(3次/min,充分混合)。刺激物:食物對咽、食管的刺激通過迷走神經末梢釋放肽類實現。機制:迷走-迷走反射;遞質為血管活性腸肽VIP或NO。
胃的排空:速度:糖類>蛋白質>脂肪,完全排空需4~6h。胃內促進因素:胃泌素延緩胃排空,迷走-迷走反射、壁內神經叢反射;十二指腸內抑制因素:食糜中鹽酸、脂肪、高滲液、促胰液素、縮膽囊素、抑胃肽,腸-胃反射。
25.胰液:迷走神經、縮膽囊素→腺泡細胞→胰酶→量少酶多,促胰液素→導管細胞→HCO3-和水分→量多酶少。中和胃酸,保護腸黏膜,為多種消化酶提供最適pH。消化力最強、消化功能最全。胰淀粉酶(活性分泌),胰脂肪酶(活性分泌),蛋白水解酶(酶原分泌)。胰蛋白酶原—腸激酶→胰蛋白酶。
膽汁:肝細胞分泌,800~1000ml/d,pH7.4(膽囊膽汁pH6.8)。膽鹽是與消化有關主要成分,也是促進膽汁分泌最主要刺激物。無消化酶。乳化脂肪,促進脂肪、脂溶性纖維素吸收,促進自身分泌,防止結石形成。膽汁排出障礙時胰脂肪酶作用減弱。
小腸的運動:緊張性收縮(維持緊張度和腔內壓)+分節運動(特征性,混合)+蠕動(緩慢推進)+蠕動沖(快速推進)。
大腸的運動:袋狀往返運動+蠕動+集團蠕動。
VitB12、膽鹽在回腸被吸收。Fe2+:小腸上部被吸收,VitC促進。Ca2+:主動轉運為主,部分通過細胞旁途徑,VitD、乳酸、酸性環境促進,草酸、植酸抑制。
26.影響能量代謝主要因素:肌肉活動(最顯著),精神活動,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進食額外耗能,1h開始,延續7~8h,蛋白質最顯著),環境溫度(20~30℃最穩定)。
食物的氧熱價:食物氧化消耗1L氧時所釋放的能量。
呼吸商:一定時間內機體呼出的CO2的量與吸入O2量的比值。
基礎代謝率BMR:清醒、極度安靜下,不是最低(熟睡時最低)。男性>女性,兒童>成年。甲亢時BMR↑,甲低時BMR↓。
體溫:日節律:清晨2~6時最低,午后1~6時最高。女性>男性。維持體溫耗能占50%以上。主要產熱器官:安靜時:肝;運動時:骨骼肌;新生兒棕色脂肪參與非寒戰產熱(關鍵分子解耦聯蛋白)。產熱多來自基礎代謝,內臟和腦最多。甲狀腺激素為最重要體液調節。
散熱:主要皮膚。輻射散熱:熱射線,環境溫度有嚴重影響,安靜狀態下主要方式,如空調降溫。傳導散熱:接觸,如冰袋冰帽降溫。對流散熱:氣體流動,如電風扇降溫。蒸發散熱:水分汽化,高溫環境唯一方式,如酒精擦浴。前三者均皮溫>環境溫度;蒸發散熱皮溫>環境溫度為不感蒸發,皮溫≤環境溫度為可感蒸發。
汗液、唾液為低滲液,小腸液、胰液為等滲液。大量發汗→高滲性脫水。
溫熱性發汗:膽堿能神經纖維;精神性發汗: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
外周溫度感受器:神經末梢,熱感受器、冷感受器。中樞溫度感受器:神經元,熱敏位于PO/AH,冷敏位于網狀結構、弓狀核。體溫調節基本中樞在下丘腦,PO/AH是中樞整合結構的中心部位。發熱前寒戰:體溫調定點上移。
27.腎小球濾過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膜+腎小囊臟層足細胞的足突。
腎小球濾過率=每分鐘兩腎生成超濾液的量=125ml/min,180L/d。
菊粉清除率=腎小球濾過率;內生肌酐清除率≈腎小球濾過率;碘銳特或對氨馬尿酸清除率=有效腎血漿流量。
濾過分數=腎小球濾過率/腎血漿流量=19%。
腎閾:物質開始在尿中出現的血漿濃度。腎糖閾:160~180mg/100ml。
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0)-(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腎小球濾過影響因素: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交感神經→入球小動脈收縮),囊內壓,血漿膠體滲透壓(低蛋白血癥),腎血漿流量(不是通過改變有效濾過壓,而是通過改變平衡點,660ml/min),濾過系數Kf。
28.原尿水分有99%在腎臟被吸收,其他物質被重吸收或主動分泌,終尿僅1.5L/d。
近端小管是最重要的重吸收部位,葡萄糖、氨基酸100%,水70%,HCO3-80%在近端小管。
原尿較血漿含量明顯改變的是蛋白質。
NaCl:在近端小管(主動占2/3,被動占1/3)。
水:伴Na+重吸收的等滲性被動吸收。在遠曲小管及集合管受抗利尿激素ADH調節。
HCO3-:CO2形式,優先于Cl-的重吸收,與H+分泌相耦聯。
葡萄糖:繼發性主動轉運(與Na+同向轉運)。
H+的分泌:Na+-H+交換。
NH3的分泌:單純擴散。
29.小管液的流動:近曲小管→近端小管直段→髓袢降支細段→髓袢升支細段→髓袢升支粗段→遠曲小管→集合管。
NaCl主動重吸收→外髓部組織間液高滲(呋塞米機制)。
NaCl和尿素形成→內髓部組織間液高滲(ADH機制)。
糖尿病、進食大量葡萄糖、靜注高滲葡萄糖/甘露醇后多尿:滲透性利尿(腎小管中溶質濃度增加)。
大量飲清水后多尿(水利尿):血漿晶體滲透壓下降。
大量飲用高滲鹽水后尿量不少:體液量增加,滲透壓不高。
失水、禁水、大量出汗后少尿: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
血管升壓素(抗利尿激素):主要下丘腦視上核分泌,室旁核少量分泌,作用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血漿晶體滲透壓增高為最重要刺激因素。
醛固酮: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分泌,作用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鈉保水排鉀,血鈉↓、血鉀↑(最主要),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
排尿反射是一種脊髓反射,腦的高級中樞可調節。
脊休克發生時尿潴留,脊休克期溢流性尿失禁,脊休克后尿失禁。
30.感受器特性:適宜刺激,換能作用,編碼功能,適應現象。
快適應感受器:皮膚觸覺感受器。
慢適應感受器:肌梭、頸動脈竇、關節囊感受器。
折光系統:角膜→房水→晶狀體(主要)→玻璃體。
眼調節能力大小的指標是近點(越近越強)。
看遠物→睫狀體松弛→懸韌帶緊張→玻璃體變扁→物像后移。
看近物→睫狀體緊張→懸韌帶松弛→玻璃體變凸→物像前移。
近視→成像在視網膜前方→看近物時不需調節→凹透鏡。
遠視→成像在視網膜后方→看近物、遠物時均需調節→凸透鏡。
視桿細胞:與暗視覺有關,在周邊部,光敏度高,視敏度較低,對光反應慢,感受器電位為Na+內流減少形成的超極化型慢電位。
視錐細胞:與明視覺有關,在中心部,光敏度低,視敏度較高,對光反應快,有色覺。
視盤無視桿、視錐;中央凹僅有視錐。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