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人耳能感受的振動頻率20~20000Hz,最敏感的:1000~3000Hz。
主要傳導:聲波→外耳道→鼓膜→聽骨鏈(錘骨、砧骨、鐙骨)→卵圓窗膜→耳蝸。
振動的壓強越大,振幅越小。
卵圓窗膜與耳蝸的前庭階相連,圓窗膜與鼓階相連,都內充外淋巴。
蝸管為一個盲管,內充內淋巴。
基底膜上有螺旋器(聲音感受器)。
耳蝸底部病變→高頻聽力受損,頂部病變→低頻聽力受損,聽神經病變→均受損。
耳蝸微音器電位頻率、幅度與聲波一致,無閾值,無潛伏期不應期,不易疲勞,不發生適應。
前庭器官:上、外、后三個半規管+橢圓囊+球囊。
半規管適宜刺激:正負角加速度。囊適宜刺激:直線加速運動。
暈船反應時上、后半規管受到過度刺激。
32.神經纖維傳導興奮的特征:雙向性,完整性,絕緣性,相對不疲勞性。
突觸傳遞的特征:單向傳布,突觸延擱,興奮總和,興奮節律的改變,易疲勞,對內外環境變化敏感。
中樞興奮傳播的特征:單向傳布,中樞延擱,興奮總和,興奮節律的改變,易疲勞,對內外環境變化敏感,后發放。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Ach,去極化,Na+內流。
抑制性興奮后電位IPSP:GABA,超極化,Cl-內流。
中樞+外周神經遞質:Ach、去甲腎上腺素、生長抑素。
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可突觸前或突觸后)、甘氨酸。
外周膽堿能纖維分布于支配骨骼肌的運動神經纖維、所有自主神經節前纖維、大多數副交感節后纖維(除少數釋放肽類或嘌呤類遞質的纖維外)、少數交感節后纖維(支配溫熱性汗腺的纖維+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纖維)。
M受體:Ach效應能被毒蕈堿模擬,能被阿托品阻斷。
N受體:六烴季銨阻斷N1,十烴季銨阻斷N2,筒箭毒堿阻斷N1+N2。
α受體:哌唑嗪阻斷α1,育亨賓阻斷α2,酚妥拉明阻斷α1+α2。
β受體:阿替洛爾、美托洛爾阻斷β1,心得樂(丁氧胺)阻斷β2,心得安(普萘洛爾)阻斷β1+β2。β3分布在脂肪組織。
33.正反饋: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分娩過程;神經纖維膜上達到閾電位時Na+通道開放;血液凝固過程;胰蛋白酶原激活過程;月經周期雌激素的分泌。負反饋:大多數。
特異投射系統:丘腦第一、二類細胞群→特定區域,點對點投射,特定感覺。
非特異投射系統:丘腦第三類細胞群→廣泛區域,彌散投射,興奮狀態。
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非特異,存在于腦干網狀結構內,多突觸,易受藥物影響。
快痛:傳入纖維:Aδ纖維,投射:大腦皮層第一、第二感覺區。
慢痛:傳入纖維:C纖維,投射:扣帶回。
內臟痛最主要特點:定位不準確。
34.屈肌反射:多突觸,后放電,脊髓離斷后增強,可對側伸肌反射,是防御反射。
牽拉反射:腱反射(快速牽拉,不能持久,易疲勞,單突觸)+肌緊張(最基本,伸肌,緩慢牽拉,能持久,不易疲勞,多突觸,維持姿勢)。
牽張感受器:肌梭:感受肌纖維長度,傳入:Ⅰa和Ⅱ,傳出:α和γ;梭內肌收縮→敏感性提高,梭外肌收縮→刺激減少。腱器官:感受肌張力變化。
脊休克:C5脊髓。去大腦僵直: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γ僵直+α僵直。α運動神經元支配所有肌纖維的收縮,γ運動神經元調節肌梭對牽張刺激的敏感性。去皮層僵直:大腦皮層、皮層下。
基底神經節:參與調節隨意運動。
帕金森病(震顫麻痹):黑質多巴胺能系統受損,靜止性震顫。
舞蹈病(亨廷頓病);新紋狀體Ach能系統、GABA能系統受損,舞蹈樣動作。
閏紹細胞的軸突末梢神經釋放的遞質是甘氨酸。
前庭(古)小腦:絨球小結葉→身體平衡功能(站立不穩)。
脊髓(舊)小腦:蚓部和半球中間部→調節肌緊張(意向性震顫、運動不協調、四肢乏力)。
皮層(新)小腦:半球外側部→調節隨意運動(無癥狀)。
35.交感神經興奮:循環(心率↑、心縮力↑,不重要臟器血管收縮,肌肉血管舒張),呼吸(支氣管平滑肌舒張),消化(分泌粘稠唾液,胃腸膽↓、括約肌收縮↑),泌尿(逼尿肌舒張、括約肌收縮,有孕子宮收縮、無孕子宮舒張),眼(瞳孔擴大),皮膚(豎毛肌收縮,汗腺分泌),代謝(血糖↑,交感-腎髓質-糖皮質激素↑)。
攝水、攝食中樞:下丘腦外側區。刺激→多食;破壞→拒食。
飽中樞:下丘腦腹內側核。刺激→拒食;破壞→攝食過多而肥胖。
杏仁核:刺激→抑制攝食活動;破壞→攝食過多而肥胖。
日節律中樞:下丘腦視交叉上核。
防御反應區:下丘腦近中線的腹內測區。
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視交叉后較靠前側為散熱中樞,靠后側為產熱中樞)。
腦電圖:α波:成人安靜時;δ波:成人熟睡時、嬰幼兒;θ波:成人困倦時、幼兒;β波:成人活動時。
36.膜受體:除甲狀腺激素外均為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學說。
胞質受體:糖皮質、鹽皮質、雌、雄、孕;胞核受體:甲狀腺激素、雌、雄、孕→基因表達學說。
激素特性:特異性作用,信使作用,高效作用,允許作用。
下丘腦垂體束→神經垂體→抗利尿激素ADH(視上核)、催產素OXT(室旁核)。
垂體門脈系統→腺垂體: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促甲狀腺激素TSH→甲狀腺→T3、T4(負反饋)。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腎上腺皮質→糖皮質激素(負反饋)。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性腺→睪酮/抑制素。
生長抑素GHIH/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生長激素GH。
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PIF/催乳素釋放肽PRP→催乳素PRL。
促黑激素抑制因子MIF/促黑激素釋放因子MRF→促黑激素MSH。
無靶腺激素:GH、PRL、MSH,受下丘腦雙重激素的調節,不受靶腺激素的負反饋調節。
37.生長激素:含量最多,促進生長發育最重要,不能促進神經系統發育。急性低血糖刺激GH分泌的效應最顯著。慢波睡眠時GH↑(熟睡時最高),異相睡眠時GH↓。幼年缺乏→侏儒癥;幼年過多→巨人癥;成人過多→肢端肥大癥。
甲狀腺激素:促進神經系統(骨和腦)發育最重要。T3生物活性最大,T4主要。大劑量T3、T4→血糖↑、蛋白質分解;生理量T3、T4→血糖↓、蛋白質合成;膽固醇↓。幼年缺乏→呆小癥;成年缺乏→黏液性水腫;成年過多→甲亢;食物中缺碘→地方性甲狀腺腫。碘阻滯效應:過量碘抑制甲狀腺激素合成。
甲狀旁腺激素PTH:甲狀旁腺主細胞分泌,受體在腎、骨,血鈣↑、血磷↓(調節血鈣血磷最重要的激素),血鈣濃度為最重要調節。
降鈣素CT: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分泌,受體在骨、腎,血鈣↓、血磷↓,血鈣濃度為最重要調節。
1,25-二羥維生素D3:受體分布廣泛,主要在小腸、骨、腎,血鈣↑、血磷↑。
胰島素:胰島B細胞,降血糖,為蛋白質合成和儲存不可缺少激素。血糖升高為最強促進因素,胃泌素、促胰液素、縮膽囊素、抑胃肽促分泌。
胰高血糖素:胰島A細胞,升血糖。胃泌素、縮膽囊素促,促胰液素抑。
腎上腺皮質:球狀帶→鹽皮質,束狀帶→糖皮質,網狀帶→性激素。
糖皮質:升血糖,使脂肪重新分布(水牛背、圓月臉),加強蛋白質分解、消瘦(肝外蛋白質分解、肝內蛋白質合成),弱醛固酮作用(不足可致水中毒),對兒茶酚胺允許作用,應激時啟動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甲狀腺激素、胰島素應激時不升高,應急時啟動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
38.曲細精管是生精部位,睪丸間質細胞分泌雄激素。
調節生精過程的重要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啟動生精)、黃體生成素LH、睪酮(維持生精)。
睪酮:促進蛋白質合成、骨骼生長、鈣磷沉積、紅細胞生成。
雌激素:“女人味”+纖瘦(膽固醇↓)+柔情似水(水鈉潴留)。
孕激素:鋪床+著床+安睡。+雌激素→促進乳腺發育成熟;+縮宮素→泌乳。
雌激素第1個峰為FSH、LH升高所致,第2個峰為LH峰引起。LH峰為雌激素的第1個峰誘發。
導致膽固醇↓:雌激素、甲狀腺激素。
導致水鈉潴留:雌激素、醛固酮。
促蛋白質合成:生長激素、生理量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睪酮、雌激素。
促蛋白質分解:糖皮質、大劑量甲狀腺激素。
【生理】完結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