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小球腎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常因β-溶血性鏈球菌“致腎炎菌株”感染所致。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猩紅熱,皮膚感染等鏈球菌感染后。感染的嚴重程度與病變的輕重并不一致。
本病主要是由感染誘發的免疫反應引起,鏈球菌的致病抗原從前認為是細胞壁上的M蛋白,現在多認為細胞漿.或分泌蛋白的某些成分可能為主要致病抗原,導致免疫反應后可通過循環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致病,或抗原種植于腎小球后再結合循環中的特異抗體形成原位免疫復合物而致病。腎小球內的免疫復合物導致補體激活,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導致腎臟病變。
二、臨床表現 本病典型者表現有
I.尿異常 幾乎所有患者有腎小球源性血尿,可伴輕,中度蛋白尿。少數患者可呈腎病綜合征范圍的大量蛋白尿。尿沉渣除紅細胞外,早期尚可見白細胞和上皮細胞稍增多,并可有顆粒管型和紅細胞管型等。
II.水腫 80%的患者均有水腫,常為起病的初發表現,典型表現為晨起眼瞼水腫或伴下肢輕度可凹陷性水腫,少數嚴重者可波及全身。
III.高血壓 約80%的患者出現一過性輕,中度高血壓,利尿后可逐漸恢復正常。少數患者可出現嚴重高血壓甚至高血壓腦病。
IV.腎功能異常 患者起病早期因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鈉水潴留導致尿量減少(400~700ml/d),少數患者少尿(<400ml/d)。腎小球功能可一過性受損, 表現為輕度氮質血癥。多于1~2周尿量漸增,腎小球功能于利尿后數日可逐漸恢復正常。僅有極少數患者可表現為急性腎衰竭,易與急進性腎炎混淆。
V.免疫學檢查異常 起病初期血清C3及總補體下降,于8周內逐步恢復正常,對診斷本病意義很大。患者血清抗鏈球菌素“O”滴度可升高。部分患者起病早期循環免疫復合物及血清冷球蛋白可呈陽性。
三、診斷
于鏈球菌感染后1~3周后發生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甚至少尿及氮質血癥等急性腎炎綜合征表現,伴血清C3下降,病情于發病8周內逐漸減輕至完全恢復正常者,可診斷為急性腎炎。若腎小球濾過率進行性下降或病情于1~2個月尚未見全面好轉者應及時做腎活檢以明確診斷。
四、鑒別診斷
I.以急性腎炎綜合征起病的腎小球疾病
(1)其他病原體感染后急性腎炎 許多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均可引起急性腎炎。多見多種病毒感染極期或感染后3~5天,病毒感染后急性腎炎癥狀較輕,常不伴血清補體降低,少有水腫和高血壓,腎功正常。自限。
(2)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 又稱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除表現急性腎炎綜合征外經常伴腎病綜合征,病變繼續,無自愈傾向,半數以上患者有持續性低補體血癥,8周內不恢復。
(3)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IgA腎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部分患者有前驅感染可呈現急性腎炎綜合征,血清C3正常, 無自愈傾向。IgA腎病患者疾病潛伏期短,可在感染后數小時及數日內出現肉眼血尿并可反復發作,部分患者血清IgA升高。
II.急進性腎小球腎炎 起病過程與急性腎炎相似,但除急性腎炎綜合征外,常早期出現少尿,無尿及腎功急劇惡化為特征,重癥急性腎炎呈現急性腎衰者與該病鑒別困難時有賴于腎活檢(指征:1少尿1周以上或進行性尿量減少伴腎功惡化者;2病程超過2月而無好轉者3急性腎炎綜合征伴腎病綜合征者)。
III.全身系統疾病腎臟受累 SLE及過敏性紫癜腎炎可呈現急性腎炎綜合征,但伴其他系統受累的典型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可資鑒別。
五、治療 本病治療以休息及對癥治療為主,急性腎衰應予以透析,待其自然恢復。不宜使用激素及細胞毒藥物。
I.一般治療 急性期臥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腫消退及血壓恢復后可增加活動量。低鹽飲食。腎功正常時不需限制蛋白質攝入,氮質血癥時則應限制,并以優質動物蛋白為主。明顯少尿的急性腎衰患者應限制液體入量。
II.治療感染灶 青霉素的使用有爭議。反復發作的慢性扁桃體炎在病情穩定后應考慮摘除。
III.對癥治療 利尿,消腫,降血壓,預防心腦合并癥的發生。
IV.透析治療 少數發生急性腎衰而有透析指征時應及時給予透析治療。本病有自愈傾向,不需長期透析。
V.中醫藥治療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