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知識精講 |
第 2 頁:習題精練 |
下丘腦-垂體疾病
一、垂體腺瘤
垂體前葉腫瘤常見
良性多見
分類
按大小分:大腺瘤直徑>10mm
微腺瘤≤10mm
按部位分:鞍內腫瘤、鞍內腫瘤鞍外發展
按生長方式分:浸潤性、非浸潤性
臨床分:功能性和無功能性
二、泌乳素瘤(PRL腺瘤)
1.臨床表現:最常見的功能性垂體腺瘤
①女多見,尤其是育齡女性
②閉經-泌乳綜合征:月經少、多閉經、不育、持續觸發泌乳、性欲減退、體重增加
③男性多為大腺瘤,女性多為微腺瘤
男性-癥狀隱蔽、性欲減退
④壓迫、浸潤表現:視交叉-顳側偏盲
2.診斷:
泌乳素增高+月經少、閉經、泌乳和發胖+鞍區MRI
MRI未見垂體瘤時診斷為高PRL血癥
3.治療
手術、放療、藥物-首選多巴胺激動劑藥物
要求PRL水平降到正常范圍
停藥后腫瘤會重新生長、癥狀再現
溴隱亭-可以用于妊娠期間、不增加妊娠并發癥和胎兒異常的危險性
三、生長激素分泌腺瘤
起病于青春期前-巨人癥
起病于成人期---肢端肥大癥
起病于青春期前延續到成人期-肢端肥大性巨人癥
GH的促生長作用主要由生長介素IGF-1介導
1.臨床表現
GH/IGF-1過多的表現:
末端肥大呈典型肢端肥大貌
惡性腫瘤發生率增高
主要死因:心腦血管病變和糖尿病并發癥
巨人癥:病情進展快,壽命比肢端肥大癥更短
2.診斷
肢端肥大癥的癥狀+體征+MRI/CT
臨床需明確-病情是否是活動性
活動性表現:血GH水平升高、葡萄糖負荷后不能被抑制到正常及血IGF-1升高
病情活動性最可靠的指標:GH和IGF-1升高
3.治療
治療目標:消除或減少腫瘤的壓迫效應和防止復發
控制血GH/IGF-1水平
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
GH水平控制在葡萄糖負荷后血清 GH<1μg/L和IGF-1水平下降至與年齡和性別匹配的正常范圍
首選手術
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治療肢端肥大癥
四、腺垂體功能減退癥
各種病因引起的腺垂體激素分泌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的結果
垂體腺瘤(包括腺瘤的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繼發的損傷)-最常見
產后大出血引起的腺垂體壞死,即Sheehan綜合征最典型、最嚴重
1.腺垂體功能減退
性腺功能減退-出現最早、最普遍
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表示病情較重
Sheehan綜合征時
最早受影響的是生長激素
最早的表現是產后無乳汁
臨床出現性腺+甲狀腺(or腎上腺)兩個腺體功能減退基本都是腺垂體功能減退
2.腫瘤壓迫表現
最常見是頭痛及視神經交叉受壓引起視野缺損
3.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危象
誘因-感染(占70%)、勞累、中斷治療等
主要是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不足
危象表現-嚴重厭食、惡心、嘔吐的胃腸道癥狀
神志障礙、休克
低血糖、高熱、昏迷
Sheehan綜合征最易發生垂體危象
診斷
1.垂體及其靶腺激素測定:
ACTH、TSH、LH、FSH、PRL、GH不同程度降低或正常范圍
應多次(至少3次)取血后測平均值
或連續取等量血混合后測定
2.病因學檢查:主要方法MRI
治療
激素替代治療+去除病因
垂體危象治療
低血糖性昏迷最常見,常有休克
治療措施:
糾正低血糖、補充腎上腺皮質激素
糾正休克、水、電解質紊亂
五、中樞性尿崩癥
ADH缺乏
臨床表現為排出大量低滲、低比重尿并煩渴、多飲
(一)病因
1.下丘腦-垂體的任何病變都可能引起
2.頭外傷
3.醫源性 涉及下丘腦-垂體區的手術幾乎都并發尿崩癥
4.特發性及家族性
(二)臨床表現
多尿、煩渴、多飲
(三)診斷
1.多尿是否為尿崩癥-----------禁水試驗
2.尿崩癥是腎性還是中樞性-----垂體后葉素試驗
3.有無下丘腦-垂體區器質性、占位性病變---MRI
(四)治療
1.病因治療
2.激素替代治療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