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
1.傳染病感染主要取決于病原體的致病力和機體免疫功能。
2.隱性感染最常見。顯性感染最少。
急性攜帶:3個月。
潛伏期病原體一般不被排除體外。
3.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人群易感性。
4.傳染病的預防: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甲類:城鎮2h內上報,農村6h內上報。
乙類:城鎮6h內上報,農村12h內上報。
丙類:城鎮、農村均24h內上報。
5.乙肝病毒為DNA,其余均為RNA.
甲、戊主要為糞口感染,乙、丙、丁主要為輸血血制品。
乙肝病毒有大球形顆粒(Dane顆粒)、小球形顆粒、管形顆粒。
丁型為缺陷病毒,必須有乙型存在。
戊型顯性成人多見,隱性兒童多見。
6.急性黃疸型肝炎:黃疸前期(5~7天,甲肝此期傳染性最強),黃疸期,恢復期。
慢性肝炎:超過半年,遷延性(趨勢好轉)、活動性(癥狀明顯)。
重型肝炎:急性(10天)。有肝臭、撲翼樣震顫、膽酶分離(膽紅素增高而轉氨酶不高)等。
淤膽型肝炎(毛細膽管型):較長時間梗阻性黃疸。
7.HBsAg(表面抗原):只有抗原性,無傳染性。
抗HBs(表面抗體):保護性。
HBeAg(e抗原):傳染性。
抗HBe(e抗體):復制減弱,傳染性低。
HBcAg(核心抗原):復制活動,傳染性。
抗HBc(核心抗體):IgM、高IgG現癥,低IgG過去感染。
大三陽:HBsAg、HBeAg、抗HBc.135
小三陽:HBsAg、抗HBe、抗HBc.145
8.腎綜合征出血熱:漢坦病毒(RNA),鼠類為傳染源,有季節性。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小板減少和功能異常、肝素類物質增加和DIC導致的凝血機制異常引起出血。臨表:三痛征(頭痛、腰痛、眼眶痛),三紅征(酒醉貌),搔抓樣出血點,大量蛋白尿,熱退后癥狀反而加重。防鼠滅鼠最關鍵。
9.流行性乙型腦炎:乙型腦炎病毒(RNA),豬為傳染源,蚊蟲(三帶喙庫蚊)傳播。臨表:高熱,抽搐,呼吸衰竭,錐體束征,腦膜刺激征,意識障礙。特異性抗體IgM檢測用于早期診斷。
10.艾滋。盒詡鞑ァ⒀簜鞑、母嬰傳播,潛伏期平均9年。
11.傷寒:傷寒桿菌內毒素,2~4周排菌量最大,糞口感染。好發于回腸末端,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增生性反應,回腸下段集合淋巴結與孤立淋巴濾泡最具特征。臨表:持續高熱,表情淡漠,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白細胞、中性粒、嗜酸性粒均↓。肥達反應抗O≥1:80,抗H≥1:160.1~2周首選血培養,3~4周首選糞培養,4~5周首選肥達反應。首選喹諾酮。
12.復發:退熱后。
再燃:體溫還沒有下降到正常時。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