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直腸脫垂
【診斷】
1.直腸脫垂病人均有緩慢的發病史,早期時僅在排糞時有包塊自肛門脫出,便后可自行回縮。隨著病情的發展,因肛提肌缺乏收縮力,則需用手幫助回復。嚴重者在咳嗽、噴嚏、用力或行走時亦可脫出。
2.肛門溢液 由于肛門節制功能障礙和脫垂而致肛門溢液,并可致肛門周圍皮膚濕疹、瘙癢等癥狀的發生。
3.疼痛 如未能及時復位,脫垂腸段可以發生水腫、絞窄、嵌頓甚至有壞死的危險,則有疼痛、肛門部酸脹、下墜感。
【鑒別診斷】
需要與肛門、直腸的其他良性病變進行鑒別診斷。
【進一步檢查】
1.肛門視診及蹲位檢查。
2.直腸指檢。
3.直腸鏡檢直腸。
【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治療直腸脫垂的誘因。
(2)硬化劑注射治療 適用于不完全性脫垂或(和)較輕的完全性脫垂。
2.手術治療 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以手術治療為主,包括直腸懸吊固定術和脫垂肛管直腸切除術。
六、直腸息肉
【診斷】
約半數以上直腸息肉并無臨床癥狀,常在普查或者當發生并發癥時才被發現,其主要癥狀如下。
(1)腸道刺激癥狀 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質失衡,如有感染可見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
(2)便血 可為不同程度的便血,一般出血量不多,血色較紅,常附著在糞便表面,有時糞便有溝槽。出血量較多者可直接便鮮血或血塊,亦有大便滴血。
(3)較大、有蒂的息肉可隨排便而脫出肛門外,可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鑒別診斷】
需要與肛門、直腸的其他良性病變進行鑒別診斷。最重要的是與直腸惡性病變鑒別,因兩者可同時發生。因此必須常規行直腸指檢,必要時行直結腸鏡檢查,以免漏診。
【進一步檢查】
1.直腸指檢 是檢查距肛門7~8cm以內直腸息肉最簡便可靠的方法,觸及硬結是息肉惡變的可靠指標。
2.直腸、乙狀結腸鏡鏡檢 是檢查直腸息肉最主要的方法。
3.如疑有結腸息肉應行纖維結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X線檢查。
4.病理學檢查 息肉活檢或切除標本的病理珍斷結果,對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治療原則】
1.小于1cm者不做活檢而直接做摘除,檢查近端結腸并進行隨訪。1cm直徑息肉、活檢證實為腺瘤者,則切除息肉并檢查近端結腸,定期隨訪。
2.如為非新生物息肉,不做進一步處理或隨訪(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病按新生物息肉處理。
3.直徑大于2cm的絨毛狀廣基腺瘤不宜經結腸鏡分塊切除,宜采用手術切除。
4.結腸鏡下摘除惡性腺瘤性息肉者(包播浸潤性癌),根據摘除狀況進一步處理。 、
5.對有家族史者,如黑斑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及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等,要作為特殊篩檢對象進行隨診。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