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型題
1、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震顫是
A.靜止性震顫
B.意向性震顫
C.姿態性震顫
D.撲翼樣震顫
E.動作性震顫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考點:帕金森病及臨床表現
解析:帕金森病的四項主征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異常。靜止性震顫表現為規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對掌運動,如“搓丸樣”動作。震顫在靜止時明顯,精神緊張時加重,做隨意動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因此答案為A。
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相應的癥狀及體征完全恢復的時間應在
A.24小時內
B.28小時內
C.36小時內
D.48小時內
E.72小時內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考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解析: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概念:是指由于某種因素造成的腦動脈一過性或短暫性供血障礙,導致相應供血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或視網膜功能障礙。癥狀持續時間為數分鐘到數小時,24小時內完全恢復,可反復發作,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因此A為正確答案。
3、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癥狀可有
A.陣發性眩暈
B.復視
C.交叉性癱瘓
D.吞咽困難
E.運動性失語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考點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以發作性偏癱或單肢輕癱最為常見,主側半球病變常出現失語;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常見癥狀為陣發性眩暈,累及腦干、小腦則可出現復視、交叉性癱瘓、吞咽困難、共濟失調等。
4、脊髓休克見于
A.脊髓膠質瘤
B.脊髓蛛網膜粘連
C.急性橫貫性脊髓炎
D.脊髓空洞癥
E.脊髓后動脈血栓形成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考點:脊髓炎的診斷與鑒別診斷br />解析:急性橫貫性脊髓炎又稱急性脊髓炎,是各種感染后變態反應引起的病變。急性起病,迅速發展,早期常為脊髓休克,表現為四肢癱或雙下肢遲緩性癱瘓。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陰性。A為因腫瘤引起的壓迫性脊髓病,脊髓受壓早期可通過移位,排擠腦脊液及表面靜脈的血液得到代償,外形雖有明顯改變但神經傳導通路并未中斷,可不出現神經功能受損。B為因炎癥引起的壓迫性脊髓病,影響血液供應。D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病變節段支配區肌萎縮及營養障礙。E脊髓血管病,病變水平相應部位出現根痛,短時間內發生截癱,痛溫覺缺失,尿便障礙,但深感覺保留。因此C為正確答案。
5、霍亂弧菌的致病因素不包括
A.鞭毛
B.菌毛
C.莢膜
D.腸毒素
E.內毒素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考點:霍亂弧菌致病
解析:在一定條件下,霍亂弧菌進入小腸后,依靠鞭毛的運動,穿過粘膜表面的粘液層,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腸壁上皮細胞上,在腸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經過短暫的潛伏期后便急驟發病。選項A和B正確。霍亂弧菌無莢膜, 故選C。霍亂弧菌產生霍亂腸毒素,此毒素作用于粘膜上皮細胞與腸腺使腸液過度分泌,從而患者出現上吐下瀉,瀉出物呈“米泔水樣”,選項D正確。.霍亂弧菌可產生內毒素,選項E正確。
6、肺炎鏈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C反應蛋白
B.自溶酶
C.莢膜
D.外毒素
E.內毒素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考點:肺炎鏈球菌的致病因素
解析:肺炎鏈球菌革蘭染色陽性,常為短鏈狀,細菌外面由多糖體組成的莢膜為致病的物質基礎。故選C。選項A,B,D,E均不是肺炎鏈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故都不正確。
7、在下列各種外毒素中,屬于神經毒素的是
A.產氣莢膜梭菌α毒素
B.紅疹毒素
C.肉毒毒素
D.白喉毒素
E.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TSST-1)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考點:外毒素分類
解析:產氣莢膜梭菌α毒素引起氣性壞疽和食物中毒。但不是神經毒素。選項A不正確。紅疹毒素是人類猩紅熱的主要致病物質,為外毒素,使病人產生紅疹。但不是神經毒素。選項B不正確。肉毒毒素主要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引起肌肉松弛麻痹,導致呼吸肌麻痹而致死 。含有高分子蛋白的神經毒素。選項C正確。白喉毒素是由β棒狀桿菌噬體毒素基因(tox+)編碼的蛋白質。但不是神經毒素。選項D不正確。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TSST-1)是由Ⅰ群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可引起發熱,增加對內毒素的敏感性。但不是神經毒素。選項E不正確。
8、在流行病學調查中,可用于細菌分型的合成性代謝物是
A.熱原質
B.酶類
C.毒素
D.色素
E.細菌素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
9、肝素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機制是
A.阻礙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
B.抑制血小板聚集
C.增強ATⅢ對凝血因子的滅活作用
D.降低血中鈣離子濃度
E.促進纖維蛋白溶解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考點:肝素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機制
解析:肝素在體內外均有很強的抗凝作用,這是通過抗凝血酶Ⅲ來實現的,加速抗凝血酶Ⅲ(ATⅢ)對多種凝血因子(Ⅱ,Ⅳ,Ⅹ,Ⅺ,Ⅻ等含絲氨酸殘基的蛋白酶)的滅活,對凝血過程的多個環節均有抑制作用,所以選項C陳述正確,本題選C。
10、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質部和髓質部的利尿藥是
A.螺內酯
B.氨苯蝶啶
C.甘露醇
D.呋塞米
E.氫氯噻嗪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考點:利尿藥的作用部位
解析:呋塞米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質部及皮質部對Cl-的主動重吸收和Na+的被動重吸收,使原尿中的Cl-、Na+濃度增高,而使髓質間液的NaCl濃度降低,從而分別影響了腎臟的稀釋和濃縮功能,使大量等滲尿液排出體外,產生強大利尿作用。所以選項D陳述正確,本題選D。其他常用的利尿藥主要根據其作用部位:(1)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質部的利尿藥 噻嗪類、氯噻酮等,為中效利尿藥。(2)主要作用于遠曲小管的利尿藥 螺內酯(醛固酮抑制劑)、氨苯蝶啶等,為留鉀利尿藥。(3)尚有不歸屬于利尿藥而又具有利尿作用的藥物,即黃嘌呤類(如氨茶堿)、成酸性鹽類(如氯化按)以及滲透性利尿藥(該類藥物現分類為脫水藥,如甘露醇)。選項A,B,C,E不符合題意,為錯誤選項。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