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分類、病因
腫瘤是機體中正常組織細胞在有害因素作用下,過度地增生和異常分化所形成的不同新生物。一旦形成后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長。臨床上將腫瘤分良性、惡性兩類,以不同的生長方式生長、發展,確切的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腫瘤是宿主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80%的惡性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
(二)臨床表現
1.腫塊是腫瘤長到一定程度最常見的臨床表現,良性生長緩慢,惡性生長迅速。
2.疼痛良性無痛。惡性腫瘤早期多無疼痛,晚期或腫瘤侵犯神經可出現難以忍受的頑固性疼痛。
3.潰瘍、出血在體表或黏膜的腫瘤破潰后易形成癌性潰瘍,常伴出血及病理性分泌物。
4.阻塞和壓迫癥狀腫瘤可因阻塞或壓迫所在器官或鄰近器官的管道和組織而出現相應的癥狀。
5.惡性腫瘤可擴散轉移,途徑有4種:①直接浸潤轉移;②淋巴轉移,轉移至相鄰區域的淋巴結;③血行轉移,轉移至遠處器官,如肺、肝、骨、腦等;④種植轉移,至胸、腹腔。出現不同臨床表現。
6.全身癥狀早期癥狀不明顯,晚期則可發生貧血、消瘦、惡病質等。
(三)診斷
1.詢問病史如年齡、職業、生活環境、嗜好、致癌物質接觸史,對已發現有腫塊者,應詢問發現腫塊的時間、主觀感覺、生長速度等。
2.體格檢查應先做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檢查時動作應輕柔,切忌擠壓。
3.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①血、尿、糞便常規檢查,如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有助消化道癌的診斷。②血清學檢查:如前列腺癌患者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原發性肝癌及骨肉瘤患者堿性磷酸酶增高。
檢查來自體內腫瘤的胚胎抗原和相關抗原。檢測甲胎蛋白(AFP)有助診斷原發性肝癌;
測定癌胚抗原(CEA)以助結腸癌的診斷,且常用于觀察結腸癌的療效、復發和預后。測定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診斷。絨毛膜促性腺激素(CGH)對滋養層腫瘤的診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2)影像學檢查:常用的有X線檢查、血管造影術、CT、MRI、B超、放射性核素檢查(ECT)等。其陽性結果對腫瘤診斷幫助較大。
(3)內鏡檢查:觀察病灶、擦取脫落細胞或鉗取組織活檢。
(4)病理學檢查:診斷腫瘤最準確可靠的一種方法。①脫落細胞檢查;②活體組織檢查,有冰凍切片、石蠟切片。還可做免疫組化檢查幫助診斷。
(四)腫瘤臨床分期和轉移方式
國際抗癌聯盟制訂了惡性腫瘤TNM分期法。T指原發腫瘤;N指區域淋巴結;M指遠處轉移。一般分為Ⅰ、Ⅱ、Ⅲ、Ⅳ期,如乳腺癌國際分期。各種腫瘤TNM標準不同,并在不斷改進中。也有粗分為早、中、晚三期。惡性腫瘤轉移方式有直接蔓延、淋巴轉移、血行轉移以及種植四種,可以幾種轉移方式在同一患者體內出現。
(五)治療與預防
良性腫瘤較大者一般采用手術治療,徹底切除腫瘤即獲治愈,切除后應做病理學檢查。惡性腫瘤的治療關鍵在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療應包括腫瘤手術切除、化學藥物、放射線、免疫、內分泌和中醫中藥等綜合治療。
1.手術治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最有效的方法。有根治性手術,包括腫瘤原發灶與轉移灶的切除;不能根治的可引姑息手術緩解癥狀。根據腫瘤部位、腫瘤性質與分期決定。
2.放射療法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
(1)對放射線高度敏感的腫瘤有淋巴造血系統腫瘤、胚胎組織腫瘤等。
(2)中度敏感的腫瘤有食管癌、乳腺癌、鱗狀上皮癌(如鼻咽癌)、宮頸癌、肺癌等。
(3)低度敏感的腫瘤為軟組織肉瘤、消化道腺癌等。
3.化學藥物治療大多數中、晚期腫瘤以抗癌藥物治療為主,亦可作為輔助治療。常用的抗癌藥物有以下幾類,各藥作用機制不同,療效不一,毒性有強弱。
(1)烷化劑類,如環磷酰胺、噻替哌等。
(2)抗代謝類,如氟尿嘧啶等。
(3)抗生素類,如絲裂霉素、阿霉素等。
(4)生物堿類,如長春新堿等。
(5)激素類,如地塞米松、黃體酮等。
(6)其他類,如順氯氨鉑、卡鉑等。
放、化療常見的毒性反應有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等。故化療前及化療期間應每周檢查白
細胞和血小板1~2次。白細胞降至3×109/L,血小板降至80×109/L時,應暫停治療。
預防
40%癌癥是可以預防的。一級預防是消除或減少致癌的因素,減少癌癥的發病率;二級預防是設法降低癌的死亡率;三級預防則是癌診斷和治療后的康復,提高生存質量及減輕痛苦、延長生命。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