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結構
一、細菌的基本結構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
細胞壁 是位于細菌細胞最外層,包繞在細胞膜周圍,無色透明、堅韌而富有彈性的膜狀結構。平均厚度為12——30nm,組成較復雜,并隨不同菌種而異。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不同細菌細胞壁的組成不同,根據革蘭染色法將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
革蘭陽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側鏈、五肽交聯橋(三維立體結構)。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經β-1,4糖苷鍵連接,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連接四肽側鏈,四肽側鏈再由五肽交聯橋組成。革蘭陽性菌細胞壁肽聚糖經這樣的三級鏈接,構成了交叉的、機械強度相當大的空間框架結構,交聯率為75%,堅固而致密。這種三維立體結構的肽聚糖在革蘭陽性菌中高達50層,為其細胞壁主要成分。
溶菌酶能切斷β-1,4糖苷鍵,引起細菌裂解。青霉素能干擾四肽側鏈和五肽交聯橋的連接,使細菌不能合成完成的細胞壁,可導致細菌死亡。
革蘭陰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側鏈(二維平面結構)。聚糖骨架組成與陽性菌相同,也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經β-1,4糖苷鍵連接,但是缺乏交聯橋,只能形成二維平面結構,而且交聯率低,只有25%,故多數側鏈呈游離狀。這種二維平面的肽聚糖在革蘭陰性菌中只有1——2層,只作為其細胞壁的組成成分之一。
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磷壁酸(teichoic acid) 磷壁酸為革蘭陽性菌特有成分,按結合部位不同分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兩種。壁磷壁酸結合在細胞壁的肽聚糖的胞壁酸上,另一端游離于細胞外;膜磷壁酸結合在細胞膜上。另一端游離。
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特殊組分——外膜(outer membrane) 外膜位于肽聚糖外側,由內向外由脂蛋白、脂質雙層和脂多糖三部分組成。
革蘭陰性菌與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結構比較
細胞壁 |
革蘭陽性菌 |
革蘭陰性菌 |
強度 |
較堅韌 |
較疏松 |
厚度 |
20-80nm |
10-15nm |
肽聚糖層數 |
可多達50層 |
1-2層 |
肽聚糖含量 |
占細胞壁干重50%-80% |
占細胞壁干重5%-20% |
磷壁酸 |
+ |
— |
脂質雙層 |
— |
+ |
脂蛋白 |
— |
+ |
脂多糖 |
— |
+ |
細胞壁的功能
維持菌體固有的形態:細菌一旦失去細胞壁,就變得多形。
保護細菌抵抗低滲環境:菌體內的大氣壓是外界的5~25倍,沒有細胞壁,必將漲破。
參與菌體內外的物質交換:與細胞膜一起參與物質交換,細胞壁上有很多小孔,容許小分子物質通過
菌體表面帶有多種抗原分子,可誘發機體的免疫應答。
細菌細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 L form):細胞壁的肽聚糖結構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壞或合成被抑制,受損后的細菌在高滲環境下仍可存活的細菌。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細菌L型呈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著色不勻,無論其原為革蘭陽性或陰性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蘭陰性。細菌L型生長緩慢,營養要求高,對滲透壓敏感,普通營養基上不能生長,培養時必須用高滲的含血清的培養基。
細菌L型在高滲的含血清的培養基上生長后形成三種類型的菌落
細胞膜
細菌細胞膜的結構與真核細胞者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種蛋白質組成,但不含膽固醇。
細菌細胞膜的功能與真核細胞者類似,主要有物質轉運、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
細菌細胞膜可形成一種特有的結構,稱為中介體。中介體:是部分細胞膜內陷、折疊、卷曲形成的囊狀物,多見于革蘭陽性菌。其功能類似于真核細胞的線粒體,故亦稱為擬線粒體。
細胞質
核糖體(ribosome):細菌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游離存在于蛋白質中。
質粒(plasmid):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質中。為閉合環狀的雙鏈DNA,控制細菌某些特定的遺傳特性。
細菌細胞質中含有多種顆粒,大多為貯藏的營養物質。其中有一種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鹽的顆粒,其嗜堿性強,用亞甲藍染色時著色較深呈紫色,稱為異染顆粒(metachromatic granule)。常見于白喉棒狀桿菌,位于菌體兩端,故又稱極體(polar body),有助于鑒定。
核質
核質由單一密閉環狀DNA分子反復回旋卷曲盤繞組成松散網狀結構。細菌是原核細胞,不具有成形的核。細菌的遺傳物質稱為核質或擬核,無核膜、核仁和有絲分裂器。功能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相似——決定細菌各種遺傳性狀。
二、特殊結構
莢膜:某些細菌在其細胞壁外包繞一層粘液性物質,當其厚度>=0.2µm,邊界明顯,光鏡下可見時,稱為莢膜。厚度< 0.2µm者稱為微莢膜。其成分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質的多聚體,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響細胞的生命活動。
莢膜的功能—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質的損傷作用。
鞭毛:許多細菌在菌體上附有細長并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稱為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 鞭毛需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或經特殊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后才能在光鏡下看到。
菌毛:許多革蘭陰性菌和少數革蘭陽性菌菌體表面存在著一種比鞭毛更細、更短而直硬的絲狀物,與細菌的運動無關。根據功能不同,菌毛可分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兩類。普通菌毛是細菌的黏附結構,性菌毛參與F質粒的接合傳遞。菌毛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芽胞:某些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在菌體內部形成一個圓形或卵圓形小體,是細菌的休眠形式。芽胞形成后細菌即失去繁殖能力,不能再進行二分裂繁殖。產生芽胞的都是革蘭陽性菌。芽孢折光性強、壁厚、不易著色,經特殊染色光鏡下可見。芽胞的大小、形狀、位置等隨菌種而異,有重要的鑒別意義。芽胞的抵抗力強,可在自然界中存在多年,是重要的傳染源。但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發芽成為繁殖體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芽胞抵抗力強,故應以殺滅芽胞作為可靠的滅菌指標。高壓蒸汽滅菌法是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