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患者,男,32歲。惡寒發熱2天,伴咽喉腫痛,口渴,舌苔薄黃。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穴位是
A.風門、肺俞
B.外關、身柱
C.曲池、中府
D.陰陵泉、委中、中沖
E. 曲池、尺澤、魚際
答案:E
解析:本證風熱感冒治以散風熱、清肺氣。取肺經滎穴魚際,配合尺澤清泄肺熱。太陰、陽明相表里,取陽明經穴曲池以清熱保津治口渴。
42.患者,男,20歲。昨日起大便泄瀉, 發病勢急,一日5次,小便減少。治療應首選
A.上巨虛、太溪、腎俞、命門
B.足三里、公孫、脾俞、太白
C.關元、天樞、足三里、沖陽
D. 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
E.內庭、上巨虛、神闕、中脘
答案:D
解析:本證急性泄瀉,治以疏調腸胃氣機為主,取大腸募穴天樞、下合穴上巨虛調整胃腸之運化與傳導功能。脾與胃相表里,取陰陵泉疏調脾經經氣,水精四布,小溲通利,則濕滯化而大便轉實。
43.患者,男,66歲。小便滴瀝不爽,排出無力,甚則點滴不通,精神疲憊,兼見面色晄白,腰膝酸軟,畏寒乏力,舌質淡,脈沉細而弱。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太溪、復溜
B. 曲骨、委陽
C. 太沖、大敦
D. 中極、膀胱俞
E.血海、三陰交
答案:D
解析:癃閉腎氣不足,取足少陰經穴為主,輔以膀胱經背俞穴。取膀胱募穴中極、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以疏利膀胱,通利小便。
44.患兒,男,7歲。睡中遺尿,白天小便頻而量少,勞累后遺尿加重,面白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 神門、陰陵泉、胃俞
B. 氣海、肺俞、足三里
C. 次髎、水道、三陰交
D. 百會、神門、內關
E.關元俞、腎俞、關元
答案:E
解析:本病主要為腎氣不足,氣化功能減弱,補關元腎俞關元俞以充益腎氣,固攝下元。
45.患者,女,64歲。耳中如蟬鳴4年,時作時止,勞累則加劇,按之鳴聲減弱。治療應首選
A. 太陽、聽會、角孫
B. 丘墟、足竅陰、外關
C.太陽、聽會、合谷
D.聽會、俠溪、中渚
E. 太溪、照海、聽宮
答案:D
解析: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足少陽聽會、俠溪疏導少陽經氣為治本病之主方。
46.患者,女,32歲。行經后小腹部綿綿作痛,喜按,月經色淡,量少。治療應首選
A.三陰交、中極、次廖髎
B.足三里、太沖、中極
C.豐隆、天樞、氣穴
D.陰陵泉、中極、陽陵泉
E. 三陰交、足三里、氣海
答案:E
本證痛經虛證,治以調補氣血,溫養沖任為法。取三陰交、足三里補脾胃而益氣血。氣海以補氣養沖任,氣血充足,胞脈得養,沖任脈氣自調。
47.患者,男,31歲。目赤腫痛,羞明,流淚,伴頭痛發熱,脈浮數。治療除取主穴外,還應選用的是
A. 太淵、風池
B. 上星、少商
C.行間、俠溪
D.太溪、魚腰
E.外關、四白
答案:B
解析:本證目赤腫痛屬風熱,取少商清泄陽明經熱,上星點刺出血以泄熱消腫。
48.“聯系舌根,分散于舌下”的經脈是
A.足厥陰肝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太陰脾經
D.足陽明胃經
E.足少陽膽經
答案:C
解析:脾經循經“連舌本,散舌下”,腎經循行“循喉嚨,挾舌本”,胃經循行“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
49.治療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合谷
B.至陰
C.三陰交
D.太沖
E.足三里
答案:B
解析:至陰主治治位不正。
50.沿腹中線旁開5分,胸中線旁開2寸到達鎖骨下緣的經脈是
A.足陽明胃經
B.手太陰肺經
C.足少陰腎經
D.足太陰脾經
E.足厥陰肝經
答案:C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