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一、A1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幼兒急疹多發生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水痘的邪郁肺衛證。
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皮疹,疹色紅潤,皰漿清亮,根盤紅暈,皮疹瘙癢,分布稀疏,多見于軀干、顏面及頭皮,舌質淡,苔薄白,脈浮數。
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麻疹以外透為順,內傳為逆,若正虛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內陷,均可導致麻疹透發不順,形成逆證、險證。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麻疹臨床以發熱、流涕、流淚、咳嗽、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為多見,傳染性較強,多見于6個月以上5歲以下小兒,傳播方式主要為空氣飛沫傳染。故根據題干要求,此題的正確選項是A。
5、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麻疹臨床表現的四個期分別為:潛伏期、前驅期、出疹期、恢復期。故只有C選項不屬于麻疹臨床分期。
6、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麻疹陰津耗傷(收沒期)。
證候:疹點出齊后,發熱漸退,咳嗽漸減,胃納增加,精神好轉,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麩狀脫屑,留有色素沉著,舌紅少津,苔薄,脈細數。選項A可見于見形期。
7、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麻疹邪陷心肝證。
證候:疹點密集成片,色澤紫暗,高熱不退,煩躁譫妄,甚則神昏,抽搐,舌紅絳,苔黃糙,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息風開竅。
方藥:羚角鉤藤湯加減。
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麻疹之麻毒攻喉證。
證候:身熱不退,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聲重濁,狀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吸氣困難,胸高脅陷,面唇紫紺,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清咽下痰湯加減。
9、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麻疹之邪毒閉肺證。
證候:高熱不退,疹點不多,或疹點早回,或疹點密集,疹色紫暗,咳嗽氣促,鼻翼扇動,唇周發紺,喉間痰鳴,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
10、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麻疹的發病原因是感染麻疹病毒導致的。傳播方式主要為空氣飛沫傳染。
1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麻疹在發熱3~4天左右開始出疹,此時發熱、呼吸道癥狀達高峰。故最佳的選項是B。
1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發熱后2~3天,于口腔兩頰黏膜近臼齒處出現直徑約0.5~1mm的灰白色斑點,周圍有紅暈,稱為“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診斷麻疹的重要依據。
1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風疹出疹期:多數病人發熱1~2天后出疹,皮疹多為散在淡紅色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膚發紅或針尖狀猩紅熱樣皮疹。先見于面部,一天內波及全身,1~2天后,發熱漸退,皮疹逐漸隱沒,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膚脫屑,但無色素沉著。
14、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風疹出疹期:多數病人發熱1~2天后出疹,皮疹多為散在淡紅色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膚發紅或針尖狀猩紅熱樣皮疹。先見于面部,一天內波及全身,1~2天后,發熱漸退,皮疹逐漸隱沒,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膚脫屑,但無色素沉著。
1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風疹邪入氣營證。
證候:壯熱口渴,煩躁不寧,疹色鮮紅或紫暗,疹點較密,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糙,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透疹。
方藥:透疹涼解湯加減。
1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之內閉外脫證
證候:突然面色蒼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出不溫,皮膚花紋,口唇紫紺,呼吸淺促,節律不勻,神志不清,脈細數無力或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方藥:參附龍牡救逆湯加味。
17、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之毒邪內閉證
證候:突然高熱,煩躁萎靡,或惡心嘔吐,反復驚厥,神志昏迷或見呼吸困難,節律不整,可有下痢膿血,或雖未見下痢膿血,但用棉簽在肛門內檢到黏液糞便,舌質紅,苔黃厚或灰糙,脈數。
治法:清腸解毒,泄熱開竅。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味。
1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臨床上按主要表現分為四型:
(1)休克型(皮膚內臟微循環障礙型) :以周圍循環衰竭為主要表現。
(2)腦型(腦循環障礙型):以神志改變、反復驚厥為主要表現。
(3)肺型(肺微循環障礙):又稱呼吸窘迫綜合征,以肺微循環障礙為主。
(4)混合型 。
19、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防治腦水腫治療中脫水治療首選20%甘露醇,每次0.5~1g/kg,靜脈注入,必要時6~8小時重復一次,或與利尿劑交替使用,以降低顱內壓。
20、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猩紅熱潛伏期通常為2~3天,短者1天,長者5~6天。故根據題干要求,此題潛伏期的敘述錯誤的是D選項。
2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猩紅熱的病原菌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2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手足口病之濕熱蒸盛證
證候:身熱持續,煩躁口渴,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皰疹,痛癢剃烈,甚或拒食,皰疹色澤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現,根盤紅暈顯著,皰液渾濁,舌質紅絳,苔黃厚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營,解毒祛濕。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
2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手足口病之邪犯肺脾證
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發熱,或流涕咳嗽、納差惡心、嘔吐泄瀉,1~2天后或同時出現口腔內皰疹,破潰后形成小的潰瘍,疼痛流涎,不欲進食。隨病情進展,手掌、足跖部出現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轉為皰疹,分布稀疏,疹色紅潤,根盤紅暈不著,皰液清亮,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浮數。
治法:宣肺解表,清熱化濕。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2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手足口病皮疹分布呈離心性分布,水痘呈向心性分布。
25、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因為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其病變部位在肺脾二經。
2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手足口病常見并發癥:
(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急性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等。
(2)脊髓灰質炎樣麻痹。
(3)神經源性肺水腫。
(4)循環障礙:暴發性心肌炎。
27、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流行性腮腺炎為感受風溫時邪,從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陽膽經,邪毒壅阻于足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結于耳下腮部所致。
2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流行性腮腺炎潛伏期為2~3周。故根據所給選項,最佳的是E。
29、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流行性腮腺炎溫毒在表證。
證候:輕微發熱,一側或雙側耳下腮部或頜下漫腫疼痛,邊緣不清,觸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咽紅。舌質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方藥:柴胡葛根湯加減。
30、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腮腺腫脹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發展,邊緣不清、觸之有彈性感及觸痛,表面皮膚不紅,張口、咀嚼困難。腮腫約3~5天達高峰,1周左右逐漸消退。
3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流行性腮腺炎常見的并發癥是腦膜腦炎,一般發生在腮腺炎發病后4~5天,個別患兒腦膜腦炎先于腮腺炎。一般預后良好。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嗜睡、頸強直等。重癥患兒有高熱、譫妄、抽搐、昏迷,甚至可引起死亡。
3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之正虛邪戀證
證候:病程日久,發熱漸退,或低熱不退,精神軟弱,疲乏氣弱,口干唇紅,大便或干或稀,小便短黃,咽部稍紅,淋巴結、肝脾腫大逐漸縮小,舌紅絳或淡紅,苔少或剝苔,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兼清余熱,佐以通絡化痰。
方藥:氣虛為主,宜竹葉石膏湯加減;陰虛為主,宜青蒿鱉甲湯加減。
3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之熱瘀肝膽證
證候:發熱,皮膚發黃,小便短黃,肝脾腫大明顯,胸脅脹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或溏或干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化瘀。
方藥:茵陳蒿湯加減。
3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之熱毒熾盛證
證侯: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乳蛾腫大,甚則潰爛,口瘡口臭,面紅唇赤,皮疹顯露,頸、腋、腹股溝處淺表淋巴結腫大,脅下痞塊,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利咽。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3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之邪郁肺衛證
證侯:發熱,微惡風寒,微有汗,咳嗽鼻塞,流涕,頭身痛,咽紅疼痛,舌邊或舌尖稍紅,苔薄黃或薄白而干,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清肺利咽。
方藥:銀翹散加減。
36、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表現:
(1)發熱:體溫常在38℃~39℃之間,重者可達40℃以上。熱型不一,一般持續1~3周,然后逐漸下降。雖高熱,但中毒征象不明顯。
(2)淋巴結腫大:兩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有時可見全身淺表淋巴結普遍腫大、大小不等、硬度中等、活動度好。腫大的淋巴結于病程2周后逐漸消退,少數病例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
(3)咽峽炎:咽痛是主要癥狀之一。咽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充血,嚴重可覆有灰白色膜狀分泌物。少數懸雍垂或較、硬腭交界處見到小出血點和潰瘍。
(4)肝脾腫大:半數患者出現脾腫大,多數在肋下1~3cm,質地軟;約1/3病例有肝大,肝功能異常。部分患兒可有黃疸,個別病例肝衰竭,因大塊肝壞死而死亡。
(5)皮疹:幼小兒童較為多見,以風疹樣紅色斑丘疹最常見,亦可見猩紅熱樣皮疹、蕁麻疹、多形紅斑或瘀點等,以軀干和前臂伸側為主,為暫時性,約1周隱退,不留痕跡,亦不脫屑。
選項D中腮腺腫大是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表現。
37、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以衛、氣、營、血的規律進行傳變,熱、毒是主要病因;痰、瘀是主要病理產物。
3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之正虛邪戀證。
證候:病程日久,發熱漸退,或低熱不退,精神軟弱,疲乏氣弱,口干唇紅,大便或干或稀,小便短黃,咽部稍紅,淋巴結、肝脾腫大逐漸縮小,舌紅絳或淡紅,苔少或剝苔,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兼清余熱,佐以通絡化痰。
方藥:氣虛為主,宜竹葉石膏湯加減;陰虛為主,宜青蒿鱉甲湯加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