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主治特點 |
0 |
0 |
0 |
主治特點 |
1 |
0 |
0 |
主治規律 |
1 |
0 |
0 |
主治規律 |
1 |
0 |
0 |
知識要點
腧穴的治療作用見表5-1。
表5-1 腧穴的治療作用
遠治作用 |
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還可治療本經循行所及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病證(助理2000) |
近治作用 |
所有腧穴均可以治療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證 |
特殊作用 |
每一個腧穴對不同臟器與部位所發生的病變具有特異性治療作用 |
主治規律
1.分經主治規律分經主治,是指某一經脈所屬的經穴均可治療該經循行部位及其相應臟腑的病證。另外,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任脈和督脈經穴既具有各自的分經主治規律,同時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點。如任脈穴有回陽、固脫及強壯作用;督脈穴可治療中風、昏迷、熱病、頭面病;而二經穴均可治療神志病、臟腑病、婦科病。總之,十四經腧穴的分經主治既各具特點,又具有某些共性。
2.分部主治規律分部主治,是指處于身體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療該部位及某類病
證,即腧穴的分部主治與腧穴的位置特點相關(助理2006)。
活學活用
足太陰脾經主治一為本臟病,二為本經病,故可知其主治包括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及其他循行部位的病。
足陽明胃經腧穴主治胃腸病和頭面、目、鼻、口齒病和神志病。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變,以及臟腑、神志病。足- 少陽膽經主 治側頭 、目、耳 、咽喉病 和神志病、熱病以 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助理 2006)。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