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4 五臟六腑俞、募穴名稱及歸屬
五臟 |
背俞穴 |
募穴 |
六腑 |
背俞穴 |
募穴 |
肺 |
肺俞 |
中府 |
大腸 |
大腸俞 |
天樞 |
心包 |
厥陰俞 |
膻中 |
三焦 |
三焦俞 |
石門 |
心 |
心俞 |
巨闕 |
小腸 |
小腸俞 |
關元 |
脾 |
脾俞 |
章門 |
胃 |
胃俞 |
中脘 |
肝 |
肝俞 |
期門 |
膽 |
膽俞 |
日月 |
腎 |
腎俞 |
京門 |
膀胱 |
膀胱俞 |
中極 |
2.主治及應用
1)臟病、虛證多取俞穴。
2)腑病、實證多取募穴。
3)俞穴與募穴還常常配合應用稱為俞募配穴法,用以治療有關臟腑的疾病。
八會穴
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執業2002/2004/2005, 助理2002/2004),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
郄穴
1.名稱 郄穴是指經脈之氣深聚部位的腧穴(助理2000)。十二經脈各有1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也各有1個郄穴,共計有16個郄穴見表5-5
表5-5 十六郄穴
經脈 |
郄穴 |
經脈 |
郄穴 |
經脈 |
郄穴 |
經脈 |
郄穴 |
手太陰肺經 |
孔最 |
手厥陰心包經 |
郄門 |
手少陰心經 |
陰郄 |
足太陰脾經 |
地機 |
足厥陰肝經 |
中都 |
足少陰腎經 |
水泉 |
手陽明大腸經 |
溫溜 |
手少陽三焦經 |
會宗 |
手太陽小腸經 |
養老 |
足陽明胃經 |
梁丘 |
足少陽膽經 |
外丘 |
足太陽膀胱經 |
金門 |
陽維脈 |
陽交 |
陰維脈 |
筑賓 |
陽蹺脈 |
交信 |
陰蹺脈 |
跗陽 |
2.主治及應用 郄穴常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其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痛證。例如,治療肺病咯血,可取肺經郄穴孔最;治療急性胃脘痛,可取胃經郄穴梁丘等。
下合穴
1.概念、名稱 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6個腧穴。大腸下合于足陽明經之上巨虛,小腸下合于足陽明經之下巨虛,三焦下合于足太陽經之委陽,胃下合于本經的足三里,膽下合于本經的陽陵泉,膀胱下合于本經的委中。
2.主治及應用 在臨床上,下合穴主要用來治療六腑的病變。
八脈交會穴
1.概念、名稱八脈交會穴是指與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交會的8個腧穴,又稱交經八穴,它們是列缺、后溪、公孫、足臨泣、照海、申脈、內關、外關。
2.主治及應用 八脈交會穴在臨床上既可單獨應用治療所通奇經八脈的病證,又常將八穴分為四組,一上、一下配合治療兩脈相合部位的病證。八脈交會穴的配伍及主治病證見表5-6。
表5-6 八脈交會穴的配伍及主治病證
所屬經脈 |
八穴 |
所通八脈 |
治療病證 |
足太陰脾經 |
公孫 |
沖脈 |
胃、心、胸 |
手厥陰心包經 |
內關 |
陰維脈 | |
手少陽三焦經 |
外關 |
陽維脈 |
目外眥、耳后、側頭、頰、頸肩、胸脅 |
足少陽膽經 |
足臨泣 |
帶脈 | |
手太陽小腸經 |
后溪 |
督脈 |
目內眥、頸項、耳、肩胛、腰背 |
足太陽膀胱經 |
申脈 |
陽蹺脈 | |
手太陰肺經 |
列缺 |
任脈 |
胸、肺、膈、喉嚨 |
足少陰經 |
照海 |
陰蹺脈 |
交會穴
1.概念 交會穴是指兩經或兩條以上經脈相交、會合部位的腧穴。2.應用交會穴具有治療本經和交會經病證的作用,臨床上常選用交會穴治療多經病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