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檢體診斷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基本檢查法 |
2 |
0 |
0 |
基本檢查法 |
3 |
0 |
2 |
全身狀態檢查 |
4 |
1 |
4 |
全身狀態檢查 |
4 |
1 |
6 | |
皮膚檢查 |
4 |
0 |
0 |
皮膚檢查 |
3 |
0 |
0 | |
考查要點 |
淋巴結檢查 |
1 |
1 |
0 |
淋巴結檢查 |
7 |
0 |
0 |
頭部檢查 |
8 |
1 |
2 |
頭部檢查 |
4 |
0 |
4 | |
頸部檢查 |
7 |
0 |
2 |
頸部檢查 |
0 |
0 |
0 | |
胸壁及胸廓檢查 |
2 |
1 |
0 |
胸壁及胸廓檢查 |
2 |
2 |
0 | |
肺和胸膜檢查 |
7 |
4 |
4 |
肺和胸膜檢查 |
4 |
1 |
4 | |
心臟、血管檢查 |
20 |
8 |
6 |
心臟、血管檢查 |
7 |
2 |
10 | |
腹部檢查 |
8 |
6 |
6 |
腹部檢查 |
7 |
1 |
2 | |
肛門及直腸檢查 |
0 |
0 |
0 |
肛門及直腸檢查 |
0 |
0 |
0 | |
脊柱與四肢檢查 |
2 |
2 |
4 |
脊柱與四肢檢查 |
2 |
0 |
0 | |
神經系統檢查 |
7 |
0 |
0 |
神經系統檢查 |
4 |
0 |
0 |
本單元是考試的重點,尤其是全身狀態、肺、胸膜檢查以及心臟血管檢查,有較多A2及B1型題分布,難度也比較大,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
知識要點
基本檢查法
1.視診的適用范圍略
2.觸診方法及適用范圍
(1)淺部觸診:適用于體表部位、腹部及骨關節部位的檢查。
(2)深部觸診:多用于腹腔或軟組織深部。檢查目的不同,又分為以下幾種:深部滑行觸診、雙手觸診、深壓觸診法、沖擊觸診。
3.叩診方法及注意事項
(1)叩診方法:①間接叩診法。②直接叩診法:適用于胸、腹部淺表大面積病變,如大量胸腔積液(助理2006)。
(2)叩診注意事項:①叩診時只運用腕關節與掌指關節的活動。②叩擊動作要靈活、短促,富有彈性,叩打后右手中指立即抬起。③叩擊力量和間隔要均勻一致。④音響不清楚,可連續叩打2~3次。⑤根據病灶大小及病變深淺,可取輕或重叩診法。
4.各種叩診音的特點及出現部位
(1)清音:音調偏低、音響較強、震動時間較長,是正常肺組織的叩診音。
(2)濁音:音調較高、音響較弱、震動時間較短,見于正常肺組織與肝、心臟覆蓋部位。
(3)鼓音:音調低、音響強、震動時間長,正常見于胃和腹部。
(4)過清音(助理2001/2003):介于鼓音與清音之間,見于肺氣腫。
(5)實音:音調高、音響弱、震動時間短,正常見于實質臟器,如肝、脾、腎等。
5.嗅診常見異常氣味的臨床意義
(1)汗液味:酸性汗味見于風濕熱或長期服用水楊酸,狐臭味見于臭汗癥。
(2)痰液味:血腥味見于大咯血的病人,惡臭味提示支氣管擴張或肺膿腫。
(3)膿液味:惡臭味應考慮氣性壞疽的可能。
(4)嘔吐物味:糞臭味見于腸梗阻。
(5)糞便味:腥臭味見于細菌性痢疾,肝臭味見于阿米巴痢疾。
(6)尿液味:濃烈氨味見于膀胱炎。
(7)呼氣味:爛蘋果味見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氨味見于尿毒癥,腥臭味見于肝性腦病,苦杏仁味見于氰化物中毒(助理2006)。
活學活用
振水音是聽診的內容,不是叩診的內容。
全身狀態檢查
1.測量體溫的方法、正常值
(1)口腔溫度:將消毒過的口表斜放于病人舌下,囑病人閉口、用鼻呼吸,5 min后取出,正常值為36.3~37.2℃。
(2)肛門溫度:病人側臥位,將肛門體溫表頭部涂潤滑劑,徐徐插入肛門,深達肛表一半,并扶住肛表,5分鐘后取出,正常值為36.5~37.7℃ 。
(3)腋下溫度:將腋部汗擦干,將體溫表置于腋窩深部,夾緊,10 min后取出。正常值為36~37℃(助理2005) 。
2.脈率的正常值及變異的臨床意義
(1)脈率:成人在安靜狀態下,正常搏動為60~100次/分。超過100次/分,稱脈搏過速,少于60次/分,稱脈搏過緩。
正常人的呼吸與脈搏成正比,為1:4(助理2005)。
(2)節律:
竇性心率不齊:常見于正常青少年,表現為吸氣時脈搏快,呼氣時減慢。
期前收縮(過早搏動):脈搏快慢不一,有間歇。
短絀脈:脈搏快慢不等,同時強弱不等,為脈搏絕對不齊。脈率少于心率,多見于心房顫動(執業2000)。
水沖脈:主動脈關閉不全時,可出現水沖脈。
奇脈: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表現為奇脈,是心包填塞的重要體征。
3.血壓的測量方法、正常值及變異的臨床意義
(1)血壓的測量方法:①直接測量法;②間接測量法。
(2)正常值、變異的臨床意義:
①正常值:正常成人的收縮壓介于90~140 mmHg,舒張壓介于60~90 mmHg,脈壓為34~40 mmHg。
②變異的臨床意義:
高血壓:一般成人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者即為高血壓,收縮壓140~149 mmHg、舒張壓90~94 mmHg稱為臨界高血壓。
低血壓:血壓低于90/60 mmHg稱為低血壓。
脈壓增大和減小:脈壓>40 mmHg稱脈壓增大,脈壓<30 mmHg稱脈壓減小。
上、下肢血壓差異:雙上肢血壓差>10 mmHg常見于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血壓如等于或低于上肢血壓,提示相應部位動脈狹窄或閉塞。
4.發育與體型的確定及臨床意義
(1)發育一般以身高、體重及第二性征與年齡是否相稱來判定,通常以良好、中等、不良來描述。
(2)體型是身體各部發育的外觀表現,成人體型分為3種:勻稱型、矮胖型、瘦長型。
5.營養狀態分級及常見營養異常的原因
(1)營養狀態分級:良好、中等、不良。
(2)常見營養異常的原因。
6.常見意識障礙類型
(1)嗜睡:是最輕的意識障礙,是一種病理性睡眠狀態,可被喚醒,并能正確回答問題,反應較遲鈍,回答緩慢而簡單。
(2)意識模糊:較嗜睡嚴重的一種意識障礙,對時間、地點、人物的定向障礙,思維語言不連貫,可有錯覺、幻覺、躁動不安。
(3)昏睡:接近于不省人事的狀態。不易喚醒,在強烈刺激下可喚醒,但醒時答題含糊,或答非所問。
(4)昏迷:嚴重意識障礙。按程度分為:
淺昏迷(助理2002):意識大部分喪失,無自主運動,對光刺激無反應,對疼痛刺激尚有防御反應,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射、眼球運動、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深昏迷:意識完全喪失,強烈刺激也不能引起反應,深、淺反射均消失,機體僅有呼吸與血液循環功能。
7.常見異常面容的特點及臨床意義
(1)急性面容:面部潮紅,表情煩躁或倦怠,表情極度痛苦等。見于急性熱病,如大葉性肺炎、瘧疾等。
(2)慢性病容:面色晦暗或蒼白,目光無神,表情抑郁。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惡性腫瘤等。
(3)貧血面容:面色蒼白無華,唇舌色淡,表情疲憊,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
(4)肝病面容:面頰消瘦,面色灰褐,有褐色色素沉著,見于慢性肝病。
(5)腎病面容:面色蒼白,眼瞼、顏面水腫,舌質淡,邊有齒痕,見于慢性腎臟疾病。
(6)甲狀腺功能亢進面容(執業2000,助理2001/2003/2005):眼裂增大,眼球凸出,興奮不安。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
(7)黏液性水腫面容:面色蒼白,顏面水腫,目光呆滯,反應遲鈍,毛發稀疏,舌胖大。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8)二尖瓣面容(助理2006):雙頰暗紅,口唇發紺,見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
(9)傷寒面容(助理2001/2003):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呈無欲貌,見于傷寒。
(10)苦笑面容:發作時牙關緊閉,面肌痙攣,呈苦笑狀。見于破傷風。
(11)滿月面容:面如滿月,皮膚發紅,常伴痤瘡和小須。見于庫欣綜合征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病人。
(12)病危面容:亦稱Hippocrate面容。面色蒼白或鉛灰,眼窩凹陷,鼻梁、顴骨突起,表情淡漠,目光灰暗,皮膚干燥、松弛而無光澤。常見于大出血、休克及脫水等。
(13)面具面容:又稱“面具臉”。面肌運動減少,面部呆板,無表情,雙目凝視,似面具樣。常見于震顫麻痹,也可以見于腦炎等。
8.常見異常體位的特點及臨床意義 健康人體位自如,病人則常因病情不同而采取不同體位,常見體位如下:
(1)自動體位:病人活動自如,不受限制,見于輕病或疾病早期。
(2)被動體位:病人不能隨意調整或變換體位,需別人幫助才能改變體位。見于極度衰弱、癱瘓或昏迷(助理2000)病人。
(3)強迫體位:病人為了減輕疾病所致的痛苦,被迫采取的某些特殊體位。常見者有以下幾種:
①強迫仰臥位:見于急性腹膜炎等。
②強迫俯臥位:常見于脊柱疾病。
③強迫側臥位:見于一側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積液。
④強迫坐位(助理2006):又稱端坐呼吸。見于急性肺水腫的病人。
⑤強迫蹲位:見于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
⑥強迫停立位:見于心絞痛。
⑦輾轉體位:見于膽絞痛、腎絞痛、腸絞痛等。
⑧角弓反張位:見于破傷風及小兒腦膜炎。
9.常見異常步態的臨床意義
(1)痙攣性偏癱步態:多見于急性腦血管疾病的后遺癥。
(2)剪刀步態:見于雙側錐體束損害及腦性癱瘓等。
(3)醉酒步態:見于乙醇中毒或巴比妥中毒。
(4)小腦性步態:常見于多發性硬化、小腦腫瘤、腦卒中。
(5)慌張步態:見于震顫麻痹。
(6)跨閾步態:見于腓總神經麻痹出現的足下垂病人。
(7)蹣跚步態:見于佝僂病、大骨節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或先天性雙髖關節脫位等。
(8)間歇性跛行:見于閉塞性動脈硬化、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9)共濟失調步態:見于小腦或脊髓后索病變,如脊髓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