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婦科疾病的治療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常用內治法 |
0 |
0 |
0 |
中醫婦科急癥治療 | |||
常用外治法 |
0 |
0 |
0 |
— |
本單元內容為2006年中醫執業大綱修改以來新增加的內容,主要考點集中在中醫婦科急癥(血崩證)治療上。助理醫師考試對這部分內容不要求掌握應用。
知識要點
常用內治法
1.調補臟腑
(1)滋腎補腎:包括補益腎氣、溫補腎陽和滋腎益陰3個方面。
(2)疏肝養肝:包括疏肝解郁、疏肝清熱、養血柔肝和清熱利濕4個方面。
(3)健脾和胃:健脾法包括健脾養血、健脾除濕、補氣攝血和健脾升陽4個方面;和胃法包括和胃降逆和清胃泄熱2個方面。
2.調理氣血
(1)理氣法:包括理氣行滯和調氣降逆2個方面。
(2)調血法:包括補血養血、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4個方面。
3.溫經散寒
4.利濕除痰:當分別治以利水滲濕、清熱利濕、化痰除濕各法。
5.調治沖任:為施治婦科疾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6.調養胞宮
7.調控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 常用治法有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和針刺調治促進排卵。
常用外治法
1.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消腫止痛及軟化局部組織的治療作用 適用于陰瘡、陰癢、陰痛、外陰白色病變、帶下量多、小便淋痛、子宮脫垂合并感染等。
2.外陰、陰道沖洗 以藥液直接沖洗外陰、陰道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常用于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引起帶下病、陰癢的治療,以及陰道手術前的準備。
3.陰道納藥 將中藥研為細末或制成栓劑、片劑、泡騰劑、膠囊劑、涂劑、膏劑等劑型,納入陰道,使之直接作用于陰道或宮頸外口等部位,達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除濕止帶、祛腐生肌等治療作用的治法。常用于帶下病、陰癢、陰道炎、宮頸糜爛或肥大、宮頸原位癌、子宮脫垂等。
4.貼敷法 貼敷法是將外治用藥的水劑或制成的散劑、膏劑、糊劑,直接或用無菌紗布貼敷于患處,取得治療作用的方法。可用于外陰血腫、潰瘍、膿腫切開,也可用于乳癰或回乳,還應用于痛經、產后腹痛、婦產科術后腹痛、不孕癥、癥瘕等。
5.宮腔注入 將中藥制成注射劑,常規外陰、陰道、宮頸消毒后,將藥劑注入宮腔及輸卵管腔內,以了解輸卵管暢通情況,或治療宮腔及輸卵管粘連、阻塞造成的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癥等。本法能使宮腔及輸卵管腔內保持較高的藥物濃度,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抗菌消炎,促進粘連松解及吸收,以及加壓推注的鈍性分離等綜合治療作用,已成為目前治療宮腔、輸卵管阻塞或粘連的有效方法之一。
6.肛門導入 將藥物制成栓劑納入肛內,或濃煎后保留灌腸,達到潤腸通腑、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瘕散結等目的。本法有利于盆腔、胞中積液、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綜合征,以及產后發熱、大便秘結等病證的治療。
7.中藥離子導入 此法是運用中藥藥液,借助藥物離子導入儀的直流電場作用,將藥物離子經皮膚或黏膜導入盆腔或胞中,并在局部保持較高濃度和較長時間,使藥效得以充分地發揮,用以治療慢性盆腔炎、輸卵管阻塞、婦科術后盆腔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癥、陳舊性宮外孕、外陰炎等。
8.介入治療 婦科領域中現階段主要開展有經陰道、子宮、輸卵管注射藥物,經陰道后穹隆穿刺術、經皮穿刺局部灌入或注射藥物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