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胎
1.定義 墮胎或小產連續發生3次或3次以上者,稱為“滑胎”。
2.病因病機
(1)腎虛:腎氣不盛,虛則提攝不固,灌溉不周,沖任虛損,胎失榮系而致殞墮。
(2)氣血虛弱:沖任不足,以致不能攝養胎元而發生滑胎。
(3)血瘀:母體胞宮素有痼疾,損傷沖任,氣血失和,胎元失養,屢孕屢墮,遂發滑胎。
3.辨證論治各型主癥、治法及代表方劑 見表8-28
表8-28 滑胎各型主癥、治法及代表方劑
證型 |
主癥 |
治法 |
方劑 |
腎氣不足 |
屢孕屢墮,甚或應期而墮,孕后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尿頻多,面色晦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滑尺脈沉弱(執業2001) |
補腎健脾,調理沖任 |
補腎固沖丸(執業2003/2005/2006) |
腎陽虧虛 |
屢孕屢墮,腰膝酸軟,甚則腰痛如折,頭暈耳鳴,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潤,脈沉遲或沉弱 |
溫補腎陽,固沖安胎 |
腎氣丸 |
腎精虧虛 |
腰膝酸軟,甚或足跟痛,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兩顴潮紅,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
補腎填精,固沖安胎 |
育陰湯 |
氣血虛弱 |
屢孕屢墮,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
益氣養血,固沖安胎 |
泰山磐石散(執業2000) |
血瘀證 |
素有癥瘕之疾,孕后屢屢滑墮,肌膚無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滑或澀 |
祛瘀消癥,固沖安胎 |
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 |
胎萎不長
1.定義 妊娠四五個月后,孕婦腹形與宮體增大明顯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而生長遲緩者,稱為“胎萎不長”。亦有稱為“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長”。
2.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制是氣血不足以榮養其胎,而致胎兒生長遲緩。主要病因有氣血虛弱、脾腎不足、血寒宮冷。
3.診斷
(1)病史:可伴有胎漏、胎動不安病史,或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慢性肝炎、慢性高血壓、心臟病、貧血、營養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有煙酒嗜好、偏食史。
(2)臨床表現:妊娠四五個月后,腹形與子宮明顯小于正常妊娠月份。
(3)檢查:動態測量宮底高度,測量體重等。如宮底高度在孕20~34周增長較快,平均每周增長1 cm,孕34周后增長較慢,平均每周增長0.83 cm,若連續2或3次都小于孕月值時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連續檢測孕婦的體重,特別在妊娠末期。正常情況下,孕末期孕婦體重每周增加0. 5 kg,若體重不增加,或增長緩慢時,亦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B超:胎兒存活,雙頂徑測定,孕36周前每2周增長少于2 mm,則為宮內發育遲緩,如增長>4 mm,則可排除宮內發育遲緩。
子滿
1.定義 妊娠5~6個月后出現腹大異常,胸膈滿悶,甚則遍身俱腫,喘息不得臥者,稱“子滿”。又稱“胎水腫滿”。
2.診斷
(1)病史:有早孕史、病毒感染或孕婦糖尿病史,或有畸胎、雙胎史。
(2)臨床表現:妊娠中期后,腹大異常,腹部脹滿,腹皮繃緊而發亮,胸脅滿悶,甚至喘息不得平臥,行動艱難,或伴有腹部、下肢、外陰水腫,小便短少,甚至不通。
(3)檢查:腹部觸診有明顯液體震蕩感,胎位不清,胎心音遙遠或聽不清,B超檢查可測羊水平段,并可測出雙胎或部分畸形。
3.鯉魚湯的藥物組成 鯉魚、白術、白芍、當歸、茯苓、生姜、橘紅。
子腫
1.定義 子腫是指妊娠中晚期,肢體面目發生腫脹(助理2005)。
2.子氣、皺腳、脆腳的含義
(1)子氣:從膝至足腫,小便清長,病在下焦,屬濕氣為病,稱子氣。
(2)皺腳:兩腳腫而皮厚者屬濕,稱皺腳。
(3)脆腳:兩腳腫而皮薄者屬水,稱脆腳。
3.病因病機
(1)脾虛:脾虛轉輸失職,水濕內停,加之孕后胎體漸大,阻礙氣機,兩因相感,加重脾虛水停之征,泛溢于肌腠、四肢而致子腫。
(2)腎虛:因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孕后胎阻氣機,妨礙陽氣敷布,使氣化、利水功能失調,而導致水濕內停發為子腫。
(3)氣滯:素多憂郁,氣機不暢,加之胎體漸大,阻礙氣機,而致氣滯水濕內停。
4.辨證論治 見表8-29。
表8-29 子腫各型主癥、治法及代表方劑
證型 |
主癥 |
治法 |
方劑 |
脾虛 |
孕后數月面目四肢水腫,甚或遍及全身,膚色淡黃,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口淡無味,大便溏薄,舌淡苔薄或白膩,邊有齒痕,脈緩滑無力 |
健脾行水 |
白術散《全生指迷方》(執業2002/2004/2005) |
腎虛 |
妊娠數月,面浮肢腫,下肢尤甚,腫處皮薄色白而亮,按之沒指,氣短心慌,頭暈耳鳴,下肢逆冷,腰酸無力,舌淡苔白潤,脈沉細(執業2001/2003) |
化氣行水 |
真武湯或腎氣丸 |
氣滯 |
妊娠3~4個月后,先從腳腫,漸及于腿,皮色不變,隨按隨起,頭暈脹痛,胸悶脅脹,苔薄膩,脈弦滑(執業2005,助理2000) |
理氣行滯,佐以健脾化濕 |
天仙藤散(執業2000/2006) |
5.天仙藤散的藥物組成 天仙藤、香附、陳皮、甘草、烏藥、生姜、紫蘇葉、木瓜。
妊娠小便淋痛
1.定義 指妊娠期間出現尿頻,尿急,淋漓澀痛等癥狀。
2.病因病機
(1)陰虛:陰虛內熱,下移膀胱,灼傷津液而致(助理2006)。
(2)心火偏旺:熱蘊于內,引動心火,移熱小腸,傳入膀胱,灼傷津液而致。
(3)膀胱濕熱:攝生不慎,濕熱內侵,蘊結膀胱,灼傷津液而致。
3.辨證論治 見表8-30 。
表8-30 妊娠小便淋痛各型主癥、治法及代表方劑
證型 |
主癥 |
治法 |
方劑 |
陰虛津虧 |
妊娠期間,小便頻數,淋漓不爽,灼熱刺痛,尿少色深黃,形體消瘦,兩顴潮紅,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心煩不寐,大便不暢,舌紅苔薄黃而干,脈細數而滑 |
滋陰清熱,潤燥通淋 |
知柏地黃丸(執業2002/2004/2005) |
心火偏亢 |
妊娠期間,小便頻數,艱澀而痛,尿少色深黃,面赤心煩,甚至口舌生瘡,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滑數 |
瀉火通淋 |
導赤散(執業2000) |
濕熱下注 |
妊娠期間,小便頻數而急,灼熱而痛,艱澀不利,尿黃赤,口干不多飲,胸悶食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清熱利濕通淋 |
加味五苓散(執業2001) |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期間,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脹急疼痛,心煩不得臥,稱妊娠小便不通。以妊娠晚期7~8個月時較為多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