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單元 女性生殖功能的調節與周期性變化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
1 |
0 |
0 |
增生期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
0 |
0 |
0 |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
0 |
0 |
0 |
分泌期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
0 |
0 |
0 | |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
0 |
0 |
0 |
月經期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
0 |
0 |
0 |
本單元內容為2006年中醫執業大綱修改以來新增加的內容,考題極少,僅在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方面有一道考題。助理醫師考試對這部分內容不要求掌握應用。
知識要點
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卵巢主要產生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 排卵前由卵泡內膜細胞、顆粒細胞分泌,排卵后由黃體細胞分泌,腎上腺皮質亦能分泌少量雌激素。生育年齡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呈周期性變化。一般月經周期第1周甚少,排卵前1d達第一個高峰,排卵后有所下降,月經周期21d左右,形成第二個高峰,待黃體萎縮時其水平急速下降,至月經前期達最低水平。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能促進卵泡發育,且能協同促卵泡素(FSH)促進卵泡內膜細胞和顆粒細胞合成黃體生成素(LH)受體,以支持LH調節卵泡的分泌功能。也有助于卵巢積儲膽固醇。
(2)雌激素可增加子宮的血液循環,能促進子宮發育及肌層增厚,提高子宮平滑肌對縮宮素的敏感性。使子宮內膜呈增生變化。使宮頸口松弛,宮頸黏液分泌量增加,質變稀薄,易拉成絲狀,以利精子的通過。
(3)使輸卵管發育,使輸卵管蠕動增強和纖毛生長,有利于卵子的輸送。
(4)促使陰道上皮細胞增生、角化、黏膜變厚,并能增加細胞內糖原儲存量,在乳酸桿菌作用下使陰道呈酸性,不利細菌在陰道內繁殖。
(5)促使大小陰唇增大豐滿,并使脂肪沉積和色素沉著。
(6)使乳腺管增生,并與孕激素、生乳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協同,促進乳腺的發育和增加乳頭乳暈的著色。
(7)促進第二性征發育。
(8)對丘腦下部和垂體產生反饋調節,包括抑制性的負反饋和促進性的正反饋作用,從而間接對卵巢功能產生調節作用。
(9)能促進鈉、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謝方面,可增加血中與蛋白結合的甲狀腺素,從而降低血液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也能使β-脂蛋白減少,對防止高血壓及冠狀動脈硬化癥發展有一定作用。
(10)促進骨中鈣的沉積,青春期后加速骨骼閉合(執業2006)。
2.孕激素 由顆粒黃體細胞、卵泡膜黃體細胞所分泌,排卵前卵泡中顆粒細胞及腎上腺皮質激素亦能分泌少量孕激素。一般排卵后1周,即月經周期的第20天左右黃體發育成熟,分泌量達最高峰,以后隨黃體萎縮分泌量逐漸下降,至月經來潮時,回復到排卵前的水平。臨床常用測定尿中孕二醇作為診斷有無排卵的一個重要指標。孕激素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能抑制子宮肌的自發性收縮,降低妊娠子宮對縮宮素的敏感性,利于孕卵的種植與生長發育。使受雌激素影響的增殖期子宮內膜轉變為分泌期子宮內膜,為孕卵著床作準備。使宮頸口閉合,分泌黏液減少并變黏稠,拉絲度減少,不利精子穿透。
(2)抑制輸卵管的收縮及纖毛生長,調節孕卵的運行。
(3)使陰道上皮細胞脫落加快。
(4)與雌激素和生乳素協同作用,促使乳腺腺泡發育,大劑量孕激素抑制乳汁分泌。
(5)通過中樞神經系統有升溫作用,正常女性排卵后體溫一般升高0. 3~0.5℃,臨床常用基礎體溫測定作為診斷有無排卵的指標之一。
(6)通過對丘腦下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負反饋作用,抑制垂體LH及FSH的分泌。
(7)腎上腺皮質功能正常者,孕激素可促進水、鈉排泄。
(8)有促進蛋白分解的作用,而增加尿素氮的排出量。也能促進肝臟某些酶的合成。
3.雄激素 主要由腎上腺皮質產生,極少量由卵巢間質部分泌。能促進陰毛、腋毛生長,促進青春期少年肌細胞生長和骨骼的發育,使青春后期骨骺愈合。促進蛋白合成及骨髓造血。可能與性欲有關。
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在一個月經周期內,其組織學變化可分為以下3期:
1.增生期 行經時功能層子宮內膜剝脫,隨月經血排出,僅留下基底層。在雌激素影響下,內膜很快修復,逐漸生長變厚,細胞增生。
2.分泌期 為月經周期的后半期。排卵后,卵巢內形成黃體,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能使子宮內膜繼續增厚,腺體增大。
3.月經期 在月經周期的第1~4天。體內雌激素水平更低,已無孕激素存在。內膜中血循環障礙加劇,組織變性、壞死加重,出血較多,可直接來自毛細血管和小動脈的破裂,或間接來自破裂后所形成的血腫,也有部分來自血管壁的滲出及組織剝脫時靜脈出血。變性、壞死的內膜與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經血。
上面的分期描述實際上并不能截然分開,其變化是連續的,在各期之間存在相互交叉的關系。
相關推薦: